关灯

[历史] 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精神自由的悲态美学 ——从宋词中的...

[复制链接]
陈青云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0-4-6 10: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精神自由的悲态美学
——从宋词中的咏叹调看
摘要:宋词中的咏叹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精神自由的悲态定式。本文以“宋词中的咏叹调”为材料,以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精神为落脚点,以悲态的三个递进范畴展开,来还原悲态艺术形式的文化心理,加深对中国文人精神结构的本质理解,探究中国文人精神自由与悲态形式的必然联系。同时也能给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自我调节提供启发
关键词:宋词;咏叹调;文人;精神自由;悲态
“咏叹调”本是西方歌唱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歌曲,或者专指独唱曲,是一种着重表达歌唱者感情的抒情调;而“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取“咏叹调”中的抒情意味,摒除宋词中的单纯叙事作品,取其“抒情词,便可称为“宋词中的咏叹调”。然而从中文意义上来讲“叹”当中蕴含着“悲”的元素,应该在其内涵当中体现。虽然关于咏叹调的内涵如此丰富,看起来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实则这种咏叹调是我们在宋词中最常接触的,非常熟悉的。
宋词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材料参照。以“宋词中的咏叹调”为材料,以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精神为落脚点,以悲态的三个递进范畴展开,可以还原悲态艺术形式的文化心理,加深对中国文人精神自由的本质理解。
参考文献
[1]温小腾.《诗经》的悲态美初探[J].晋中学院学报,2006(04):14-17.
[2]覃素安.论《古诗十九首》士人的悲态心理[J].文艺评论,2016(08):89-95.
[3]杨铠瑞.从“庄周梦蝶”浅析庄子的悲态心理[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03):32-34.
[4]邓月影,刘劲杨.复杂性视野中的审美范畴研究——以悲范畴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21-26.
[5]张法.全球化时代的灾难与美学新类型的寻求[J].社会科学研究,2011(02):1-8.


宋词咏叹调.pdf

262.91 KB, 下载次数: 0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