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视角] 桫椤:作为“问题”的网络文学批评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0-4-6 11: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将批评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既关涉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也与读者对网络文学的期待有关——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批评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对创作的引导是文学批评的功能之一,同时还要建立起关于文学的常识,而这些都会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造成影响。因此,批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网络文学的精品化、经典化也要在批评过程中实现——没有美学意义上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适用的批评方法,以上都是空谈。

网络文学与批评的关系远比传统文学要紧密得多。传统文学被称作“作者的文学”,读者的意见很难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作者需要通过“理想读者”来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而网络文学是“读者的文学”,它需要从读者处获得灵感和技巧层面的启发,点击、订阅、跟帖、打赏等激励几乎是其存在下去的动力——假如将这些看作是批评的另外形式,那么网络文学就是由“批评”创造的,没有“批评”就没有现阶段的网络文学——这也是网络文学“平权”效应的一个体现。传统意义上的“批评”是专业或职业行为,但到了网络文学中,大众也获得了“批评”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并不缺乏批评,但这些线上的批评形式呈现出的群体心理意愿,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倾向性,因此不能称之为“问题”。因为我们并不具备影响网民批评的有效能力,如同我们无法决定普通读者选择阅读或打赏什么作品一样。

网络文学批评中的真正问题存在于那些“成文”的批评中,即专业或职业读者的批评,其成果和意见以文章的形式刊布在期刊和专业媒体上。欧阳友权教授在《网络文学批评20年》一文所指的学院派批评和传媒批评中的一部分就以这种方式面世。专业批评中的种种问题,似可归为以下两大类:

从外部来看,批评意见很难对大众读者起效。首先,传播载体限制了批评意见的传播空间:在一部网络小说的主页上除了读者跟帖评论和指标式信息,是看不到专业评论意见的;而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评论又与作品有着“物理隔绝”。其次,批评风格限制了接受群体:批评家只面向专业群体,文学批评变成了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交流活动;大部分网络文学批评运用学术理论和观点,只满足同行间的交流,很难被大众读懂。

从批评的内部来看,最大的问题是批评意见、理论观点难以同频共振。社会广泛呼吁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但至今未能取得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常识性成果;深度借鉴传统文艺理论与批评成果,对原创性理论和批评方法的探索进展并不大。放眼当下的网络文学现场,就像一座尚未完工的大厦,还没有各安其位的秩序——因为没有与现场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评论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资源极为驳杂,致使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成了理论家“杂货铺”里的橱窗,批评家“自说自话”的现象很普遍,难以形成同频共振的对话。

在文学与批评的大范畴下,批评的复杂性是网络文学复杂生态的反映,这些问题又与文学批评传统与网络文学现场之间的错位不无关系。

首先,批评没有随着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打法”。传统文学是以静态方式呈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批评是单向度的;但网络文学主要以连载更帖的动态方式上线,作品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为“粉丝共创”预留了空间和机会。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和传播链条拉长了批评的长度,不仅批评的时间发生了明显前移,也表现出了创作的“长尾效应”——批评可以一直延伸到衍生品开发中。这样一来,创作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活动现象就超越了文本本身,成为批评家需要直面的问题。对象的变化导致网络文学的研究和批评难度远远大于传统文学——正如打靶,传统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固定靶标,只需瞄准靶子射击;但网络文学批评面对的却是快速变换位置的移动靶标,要研究出新的“打法”。

其次,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之间衔接不畅。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除文学理论外,大部是从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理论成果中“借”来的,很容易忽视网络文学的“文学”身份。当下的网络文学重理论、轻批评,一些批评文章热衷于分析故事情节的自身逻辑,却忽视了对作品的价值导向、审美倾向、创作技法等方面的优劣判定。网络文学在写作技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有的是创作者为吸引眼球,有的则是作者自身素养和创作能力不足所导致。但这也与网络文学批评审美标准失之于宽、立场和态度飘忽暧昧,以及没有提出主导性、建设性的意见有关。

从读者数量、作品数量和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力来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主流文学。在商业属性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工业特征,由此导致网络文学批评面对的复杂程度远超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批评不仅要像传统文学批评那样承担“质检员”和“鉴定师”的职责、检验作品的艺术水平及主题价值,更要对作品中的价值观、故事设定、描写尺度、创作技法给出判断;在向公众阐释网络文学阅读和欣赏方法的同时,既要为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要为文化工业生产、挑选IP提供帮助。当网络文学批评不仅关系到其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文化消费品生产对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影响时,作为“问题”的它就不仅仅是个学术话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学界和业界也提出了新课题。在文学环境和背景发生大变化的前提下,应当重新审视已有的文学批评传统,通过建立新的批评理论坐标和评价体系,探索新的批评方法,促进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河北作协特约研究员)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