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感悟] 考古学家孙国平

[复制链接]
卢老师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20-10-30 16: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考古学家孙国平
文/卢旦华
一、姚北天元  界塘孙家
慈溪市天元是兰街之故乡,亦是中华古旧家具之乡。地处三北西部地区,杭州
湾之南岸,交通便捷、人文荟萃、经济兴旺、环境优雅。考古学家孙国平是姚北天元界塘村孙家人,也是慈溪籍新时代乡贤之典范。追溯历史,据<<余姚孙境氏宗谱>>早在公元926年(后唐明宗时)孙氏始祖孙岳从睦州迁居烛溪湖畔,后繁衍至孙家境一带。自宋至清,从孙家境转低塘云城而界塘一带,定居乐业,天元孙家人每年过年逢节集众亲,前去横河坐落在景家山的燕翼堂(孙家境祠堂)祭祀祖先。国平父银康曾任大队(村)长,廉洁勤政、一心为公,深得村民拥护;其祖父友渭是建筑业的优秀泥瓦匠,当地人俗称之为 “老孙好工匠”以优质的服务,在本行业里有很好口碑和声誉。国平父经常讲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之故事,自己引以为鉴。并和族睦邻和谐家庭,乃创业兴业之基石;敦睦族邻,当涉世处世之基本。家乡界塘孙家在千百年长期的发展中,传承了孙氏祖训:忠尊勤俭;孙氏家训:耕读为业、勤俭为本,忠孝立人、仁义立世。发扬了一种坚韧的开拓精神,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民凭着勤劳和智慧拼搏于市场经济的浪尖, 将展现周巷天元城镇化新格局,现代化新型小城镇正在崛起,正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进之。
二、就学时代  勤学苦练
孙氏家族百年传承,书香不断凝聚血脉。父亲教子有方传子以德,厚德载
物终归兴旺;遗子以财,巨财安逸必致衰微。严格教育孙国平要以日勤日俭惟耕惟读与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之勤奋读书,诚实做人,即忠诚爱国诚实守信,为生命之至上品质;爱国亲乡,乃人生之至尊品德。读书立志读书务精,认真仔细不厌不倦;立志要远,努力践行勇攀勇登。敬业多能业尽职,乃从业之根本所系;一专多能,诚立身之要义所在。
孙国平早年就读于天元小学(前身是一所誉满姚北的开智学堂),学校以 五爱教育为主,结合传承原开启民智的教育精神,即“平等博爱、严谨治学、至诚奉献、争创一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就读于长河中学(前身是草帽业学堂),学校秉承草帽小学优良传统,致力于教育革新,致力于思想进步,致力于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教育。学校党支部和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了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弘扬贤江精神,学校崇尚关爱,追求卓越,全力用 “爱心和责任感” 铸就师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重视中学生守则,建立了“团结紧张,生动活泼,尊师爱生,勤学守纪”的校风,“认真责任,热情耐心,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的教风和“勤学刻苦,多思好问,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学风。招生范围扩大到全长河区8个公社,长河中学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各方面都取锝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高考率在全县名列前茅,1979年还超过了县重点中学。历届毕业生中佼佼者不乏其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孙国平之母校改名的背后蕴含着历史的风云,命运的起伏,但长中人执着的追求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坚持不懈再创业绩,母校有他的光辉历史、高尚风格和勤学品性,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之。
孙国平在长中勤学与劳动。生活俭朴,学习勤奋,常穿着长天土布做的衣服,自己担着铺盖行李来校上学。他有“爱学习、会学习”的特点,同学从最初相识那一刻的兴奋转转到学习生活之中,一个寝室12位同学,拥挤中显得井井有条,生活的清苦磨练着同学们的意志。学校极具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措施,使得孙国平在海绵汲水般吸取知识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增强体魄。埋头苦读、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一天的生活从起床铃到出操铃,只有短短的15分钟,在晨曦中的绕操场早跑中开始,又以教室里电灯下的自修结束。他有“自信自主,勤奋刻苦”好精神,注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教育、管理与发展的能力。学习中恨不得一天就把老师所有掌握的知识教给我们,如同粗气的小牛,不管冬日严寒之际,在南操畅上奋力跑步时大口喘气,鼻子红彤彤的,使人感动与佩服学生小孙练身之情。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发展孙国平志趣爱好,服务和深化课堂教学。当时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师争相发挥积极性,懂得探索学习的方法,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独立思考与请教老师、同学相结合,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注意劳逸结合,调整心态。高考时,师生满怀着雄心壮志,不管夏日闷热的空气加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疲劳,可是这就是我们要走高考复习最艰苦之路,考试前的日夜鏖战,但张弛有度,社团集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在多采中的轻松愉快,刊出黑板报的一丝不苟,篮球场上的博杀等。学海书林,登高远眺,充实和完善自我,领悟为人处世的真谛。中学时代是人生阶梯上最重要的一级,是我们最值得珍惜自豪的岁月。高考率在全县名列前茅,尤其是文科成绩,遥遥领先,学校名声鹊起。至1984年共向全国高校输送400余名学生,有不少人出国深造,很多成为神州大地各行各业的精英,学生都感到了幸福,并且心怀感恩。回顾成绩,并不是偶然,其原因:当时学生家庭普遍较为贫困,都有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高度责任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的态度,具有发现问题、解诀问题的意识和合理、有效安排时间的意识,在长河中学“我们是一家”,从这个信念而走到一起,组成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的高考班级。学生孙国平在开展“我们爱科学”活动,即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它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引起普遍重视,活动开展更为广泛,有和学科配合的,如书法绘画、采访编报、采集标本、自制教具、理化实验等;工厂劳动技术教育课每学期2周,创学雷锋,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好,学校教学秩序井井有条。体育卫生工作也很好,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学校。与学科紧密配合,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如摄影、篆刻、集邮、园艺等;有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如草编、针织、工艺等。参观长河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劳动锻炼上,还到西三海滨农场,各班轮流下去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试种各类作物,实施生产教育,获得较好收成。还与同学去杭州湾海涂捉泥螺、挖沙蟹,其乐无穷。还到专门生产各种规格高速钢合金刀具的长中工具厂,孙国平参加厂内生产劳动,拣石英沙,甚至晚上帮职工开炉,生产的产品畅销省内外,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师生生活作出了贡献。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后平房教室基建劳动,搬运砖瓦、清理杂物;积肥摇船送西三农场;去附近农场和大队农业生产劳动;校园内种树植草等。学校生活:学校建立了生活制度,特别是行之有效的住宿生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学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新歌教唱活动,召开歌舞联欢会,使校园内歌声荡漾。在陈成达老师指导工课外成立文艺宣传队、合唱队、乐器组等定期进行活动。曾多次配合形势和中心任务,在大会堂宣传演出,获得好评并莸奖。开学生专场,放映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影片。举办球类、棋类、游泳等竞赛。
孙国平在老师带领下,克服各种障碍,勤学苦练互帮互学,坚持全面发展,得到了校内外群众的一致赞扬。回忆当年的学校生活、想念当年的师友时,那幽静的环境,整洁的校舍,美丽的河光和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诚挚友谊,孙国平印象十分深刻、亲切,好象还是昨天之事一样。今校史展览馆,以大量的实物、图片,系统地展现了学校六十年所走过的曲折战斗的道路,校友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一些久别重逢的老校友,畅叙友情,合影留念,无比感慨,他们都一致表示作为长中的校友,应该为使母校培美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观看了给予高度的评价和热情赞扬。
孙国平1982届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后的第二届学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已有50年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建于1922年,现今作为国家该领域的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中心。本专业具有文理交叉性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进行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的初步研究。毕业生既能够从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馆工作。孙国平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志愿为家乡服务,被分配到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今乡贤孙国平顺祝传承母校的宁波行知、贤江中小学,两名校同心同德,奋发努力,争取再展宏图,重铸辉煌业绩。
三、持之以恒泰山可移
  大学毕业后,孙国平一直在省所工作,做到 “三勤”,即手勤,足勤,笔勤, 2004年起,他便是田螺山遗址的发掘领队。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60后的考古学家孙国平,儿时的他生长在小村庄,不知道什么是小康,只知道自己是一个能吃到小海鲜的幸运小孩;长大后,30年如一日野外考古,他忘记了什么是小康,却发现几千年前爱吃海鲜的古人留下的东西。坚持的意义和坚持的价值,在坚持中体现。孙国平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中实现了考古研究的梦想成真。
距今约8000年的井头山贝丘遗址的发现,让河姆渡文化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考古学家说,我们找到了河姆渡人的“爷爷辈”,他们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的渔民和航海者。上一次人们把如此热切的目光投向这里,是在2004年,田螺山遗址出土大批令人惊艳的河姆渡文化晚期文物和遗迹,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向前回溯,河姆渡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出来时,是自新中国成立到那时为止浙江最有标志性的史前考古成果。它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是公认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被写进历史教科书。三处遗址,坐落在宁波余姚一片方圆二三十平方公里的狭长区域内。这次宁波行知退协增知一日游,让我们跟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一同踏访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土地,探寻史前先民的生活足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之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你、是我、是他,是每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无止境进步的传奇;是各尽其才、各尽其力、各尽其责的中国人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奋斗的史诗。改写历史!浙江余姚发现新史前遗址,比河姆渡早1000年5月30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余姚市人民政府、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余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井头山遗址考古的最新成果。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说,经初步测定,井头山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截至2020年5月,井头山遗址已出土灰坑、食物储藏坑、密集贝壳堆积上面局部的烧土堆、树根以及器物加工、食物处理场所等生活遗迹,可较清晰地复原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一大类,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蛏、蛤、蚝等),胶结牡蛎壳的粗砾石块。以及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一些贝器(铲、刀、圆形饰片等);动物骨头数量不少。较多碎木块、木棍、木条、小树枝条、木炭块和木炭颗粒,以及橡子、麻栎果、桃核等果核、少量炭化米、杂草种子等植物遗存。第二大类,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第三大类,除贝壳以外的动物碎骨头也较大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透露,目前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许多出土的文物还有待进一步分类、统计、研究,才能作出一个更加精细、科学的认识概括。”
了解我们先民的居住历史。河姆渡是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摇篮。历史的纵深却将我们引向更多的未知。挖掘历史,让我们的古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由孙国平领队的田螺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是浙江省新近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她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宝贵契机。田螺山遗址的发现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空间分布“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具有突破性的价值。遗址发现的多层次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埠头、独木桥等遗迹对河姆渡文化聚落研究具有关键的价值。田螺山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内涵,解释了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遗存面貌较大差异而文化核心相对稳定的特征,从而可以有效地平息学术上对河姆渡遗址早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的争论。田螺山遗址现场馆是我国南方水乡地区实行原址保护和展示的第一处,开创了先建保护棚再发掘的考古新方式,它不仅为野外考古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也为观众观摩考古过程、普及考古知识提供了可能。
还有正式公布此次考古发掘收集完整可修复文物31件,包含了青铜器、瓷器、漆器、铁器、锡器、石制品、木器、古钱币等八大种类,涵盖了宋朝社会经济生活诸多方面。这是宁波地区首次发现并实施考古发掘的窖藏,填补了宁波地域历史时期考古的空白,印证了余姚古城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大量出土文物增补了余姚地区宋代馆藏的缺环,为宋元时期青铜器、瓷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宋代礼制、金融、贸易和冶金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让我们一起分享考古成果,加深对余姚这座千年古城的认识,作为姚北人也引以为荣。
四、不忘初心  考古研发
  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新闻发布会及论证会上,几乎所有专家都提到一个名字,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众人感谢他的“执着追求”,说他每次讲到井头山就很“兴奋”。如此这般,才有了今天展现世人面前8000年前史前文明的光辉画面。
孙国平详细介绍井头山遗址距河姆渡约10公里,750平方米的钢结构考古基坑西北方向100米左右,便是海拔72米的井头山。今天我们说宁绍平原,但8000年前,宁绍平原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古海湾区,古海湾跟丘陵交界处散落着一些村落”。孙国平一直强调,井头山遗址考古的环境是一个古海岸的环境,跟浙江之前的考古发现都不同。2013年10月,在余姚一家企业钻探过程中,发现贝壳堆积,当时就确定了这是一处贝丘遗址。中国发现过上百处贝丘遗址,井头山惊喜处在于,其碳14测年结果达到7800-8300年前,一举成为爷爷的爷爷,摇篮的摇篮。
  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是余姚一带最重要的三个史前考古遗址。井头山埋藏最深。其最深的地方在距地表10米左右,也就是海平面以下8米,最浅的贝壳堆积也在地表五六米以下,而田螺山最深文化层只有3米多。在井头山遗址断面五六米空间内,考古工作者分隔出20多个文化层,时间跨度达500年。基坑东侧贝壳堆积以外地方到达村落外围,还有滩涂跟生活区连接的食物生产、加工场所。
  在井头山遗址的出土遗物中,大量木桨、木柄等木器令许多观众好奇。孙国平说,之前发现的河姆渡,保存也丰富,如稻谷、炭化米、干栏式建筑的木构件,而今天看到的井头山,有机质遗物包括木器、编织物、种子、动物骨头、米粒甚至树叶,保存情况比河姆渡遗址更好。考古发掘中难得看到的编织物,在井头山发现较多。还在基坑里的木桨。我们有足够证据相信,当年生活在古海湾的先民,曾划着船桨、驾着独木舟出行,去海上采集贝壳。”从出土遗物看,井头山人的生活主要依靠贝类采集、捕鱼和上山狩猎。进入基坑旁临时搭建的两个文物库房,能见到初步清理出来的遗物分类。以鹿角为主的动物遗骸与海洋鱼类的脊椎骨;贝丘遗址得以命名的各种贝类,比手掌大的蚝、蛤蜊、蛏子等。
  孙国平向镜头展示了一件明星产品,叫“带有石斧的木柄”,或叫斧柄,主干是木头,而上方有个凹槽,正好嵌入打磨过的石块,两者结合,大大增强了工具的效能。河姆渡榫卯技术在井头山的源头,中国沿海先民已经开始比较熟练地加工木材、建造房屋”。另外,还有两头尖的梭形木器与陶器残片中,有器型较典型的陶釜残片。有绳纹的陶器。除了木器和陶器,还有大型贝壳稍加处理变成的工具,“浙江考古从来没发现过,先民将牡蛎、蚝等容易加工的天然材料,切割打磨变成日常工具,充分体现先民智慧”。
  中国最早的海洋生活从余姚起源。作为浙江考古人,河姆渡文化源头从哪里来,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而井头山这几年里的工作和发掘之后的成果,也确实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至少从8000年前开始,就有人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在这儿生活。利用沿海非常好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一直在生活。“可以说,中国的最早的海洋生活就是从余姚、宁波、浙江起源的,目前井头山遗址考古发现的最大意义就是这个。”孙国平说。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352\wps1.png
孙国平在查看遗址中出土的破碎陶片
也许可以进一步把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在沿海地区生存发展的过程,相互关系看得更加清楚,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我相信,通过井头山遗址的发掘和宣传,井头山、河姆渡加上田螺山遗址,这样的几个片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综合起来,对于考古学的本身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在南方地区发展过程的一项研究来说,会是重要的进步和提升。”孙国平表示,今后还会在现在的发掘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吸引更多的专家投入到井头山遗址后期工作中,通过进一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公众。“让井头山遗址作为重要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据了解,余姚政府也正在延请技术力量、研究机构,做河姆渡文化整个区域的国家遗址公园保护规划,“有了井头山遗址之后,在这个原来规划基础上,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将这整个片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史前文化的区域,来向公众做展示。”孙国平说。
探秘井头山:考古发现“河姆渡之祖”,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2020年夏天,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首次向世人公布,从这里开始,中国远古文明发展的历史或将再次改写。专家指出:“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创造的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孙国平说,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洋家园”。考古队员们将这些出土的遗物分别送到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实验室、美国贝塔实验室、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等权威机构进行测年。不久后,各地报告相继传回,数据显示,这些出土遗物均距今8000年上下,最早的距今8300年,比拥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还早了1000多年!沿着基坑上架好的钢架缓步向下,就能走进历史的深处。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352\wps2.png
钢结构围筑的井头山遗址基坑
追寻数十载,井头山遗址的横空出世终于解答了孙国平心中的疑问。考古专家们分析后判定:井头山遗址与河姆渡文化在不同的特征中体现了趋同性。可以说,河姆渡是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摇篮,而井头山是河姆渡的摇篮,其发掘意义非常重大。先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觉得在这个新时代更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国家强,民才富;国家强,民才安。
“考古就是如此,原本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殊不知,历史的纵深却将我们引向更多的未知。”站在井头山遗址,孙国平笑着说。在这喜庆之际,让我们衷心祝愿考古学家孙国平乡贤,今后研究更加硕果累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谱写出更为辉煌的篇章!
资料来源:宁波余姚新闻、校史与参观考察实地、走访家乡村民等。
                    宁波行知职高(原长河中学)退休教师卢旦华2020.10.25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