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神话]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复制链接]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4:0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够说出来的大道却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说出来的名称却不是永恒的名称。比如天地的开始,没有生命;有了生命,又成为了各自的母亲。因此这世界有了有和无之间的转换。生命是有,而后归自然为无。万物为有而后又归无的反复的循环。通过无让我们了解万物归自然的奥妙,通过有让我们了解万物从自然中产生的本源。有与无都是玄妙又玄妙的。他是我们了解大道的门径。

由这里就谈到人内心的想法。因为道德经旨在对人内心的探索。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他与外界是相通的。明白了内心对外在也能够了解。

人的内心也分阴阳,也就是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比如人的想法,这是有,把想法化解了没有想法了就归无。同样,这也是非常玄妙的。这就是大道玄门。所以说明白了内心有与无之间的转换也就明白了大道。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一旦有了想法就产生了自我。人一旦产生了自我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绝对性的话。因此阴阳分离阴性就显示了。老子所以说,人们一旦绝对性的认为美就是美,那就是恶了。人们一旦绝对性的说善就是善,那就是不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说明了阴阳并存的概念。这比如长短,绝对性说多少是长或者多少是短就成了谬论。因为长短的概念是并存的,是长必然也是短,是短比如也是长。这就是大道,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因此说阴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阴阳一旦分离就会产生恶。那么,人的想法也是这样的道理。说绝对就成了谬论导致了恶。比如你若说人活着就是一心一意挣钱为了身外物而活才是好,对于内心的探索追求就只能成为空谈成为不好。恶于是就这样产生了。难道一心一意挣钱就是好吗?难道对于内心的追求不好吗?学习是什么?也包括对内心的探索。为什么对于这份追求成了被反对的不好了呢?所以说圣人注重对阴阳合一的守护,不说绝对性的话,不人为的把阴阳分离,注重做好自己的榜样,守护阴阳。任万物自由生长成为自然本来的样子当然也包括人,不人为的进行干扰。生而弗有,比如孩子是自己生的却不占有他,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维护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正因为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功劳才不离身。

人的想法也是阴阳不断转换的过程,所以才有人的成长。这与生理上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一旦自我就会绝对,一旦绝对就会使成长停滞,于是冥顽不灵,故步自封,关闭了心门,把自己锁进了一间小小的世界里不可自拔。而后要求别人也这样做,不这样做就进行人身攻击,强制性的要求。恶就这样产生了。

圣人要做的就是时刻把自我与无我进行转换使阴阳合一,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就像种水稻那样无私无欲:提供水稻成长的需求,施肥,除草,除虫害,让水稻健康成长直到成熟,收割而功成身退成就水稻的价值。这样做到了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因为水稻的成长靠的是水稻自己的自然而然。正因为这样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克制了自己的私欲之心使自己懂得水稻的成长需求善于耕耘的这份功劳不会离身。

人的内心也是如此,通过对自己私欲之心的克制而不自我,不说绝对性的话,不争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懂得把握阴阳于是懂得行不言之教带领别人去做。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4:1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什么所谓的贤能,之前说了,贤就是贤吗?谈绝对恶就产生了。不崇尚什么所谓的贤能,使老百姓不这样去追求;不追求什么难得之货,盗贼也就没有了。不显示什么对欲望的追求,老百姓的心就不乱了。这些都是使阴阳分离的做法。阴阳分离恶就产生,社会就会有伤害。这种行为不合自然规律。既然不合自然规律,就要选择无害的追求顺道而为。
所以说若让圣人来治国,虚其心,即不因为私欲之心的影响而干扰内心使心保持阴阳合一的整体。阴阳合一即为空,虚就是空的意思,指阴阳合一世界本来的样子;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这指的是对于内心的追求。实其腹就是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内心把握阴阳获得大智慧守护身心健康;弱其志,即带领大家消除志愿不会有过多的追求。志,志向,志愿。强其骨,对内心的追求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德之人,心怀大爱之人,心胸宽广之人,自然更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强其骨就是增强人的骨气,使品质更加高尚。做到这些了,就使人心灵没了想法没了欲望所以是无知无欲。无知无欲是修行的最高境界。阴阳合一即归真。心灵归于自然,内心的想法都没有了,欲望也就被克制住了,内心清净所以强大,精神与天地同寿。而后使为私欲而搞小聪明的人不敢这样去做。圣人就这样带领着大家走上了大道回归正轨,因此国富民强,所有人都身心健康。因此为无为,则无不为。圣人就这样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为,使心灵如自然一般运行,一辈子,世世代代不断的成长,没有什么事做不好的。世界没有伤害只有美好幸福。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保持阴阳合一冲和的状态,用起来却无穷无尽而不会饱满仍然保持和的状态,看上去还是空空。深不可测啊,像是万物的祖先。他消磨去锋芒,化解掉纷乱,光明冲破黑暗显示光明,大道阴阳合一而成光明的样子,又如尘土一般。如纯净的水一样存在。我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好像出现于天帝未出现之前。
光明与黑暗一阴一阳的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大道冲和所以像充满光明的样子。尘土也是阴阳合一的整体保持冲和的状态。大道又像尘土。水依然也是保持阴阳合一状态。大道又像水一样的存在。
人的内心因为私欲就会使阴阳分离而锋芒毕露:因为自我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的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而反对别人,攻击别人,伤害别人,因为欲望就会为了欲望不择手段的视别人的利益健康甚至是生命于不顾。制造出了多少的纷乱,使社会动乱不堪一片黑暗。而入道就必然选择磨去这些锋芒,克制这些伤害,因此阴阳合一而冲和。使内心回归本来的样子,阳光普照,如尘土一样无声无息,如水一样纯净。天帝在人的塑造下依然是有私欲之心的。老子所以说他像是出现于天帝之前。
人的内心冲和了,发挥的作用无穷尽却不会保持满的状态,于是使社会阳光普照,到处充满温暖,像尘土一样无声无息,像水一样纯净。人因为私欲就会追求所谓的有。顺道而为就要选择使有归无而阴阳合一回归正道。有与无要达成阴阳合一。正因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为,社会才会阳光普照,充满温暖,没有伤害。逆道而为放纵私欲自然就造就无穷伤害。社会所表现出的何种样子因此都是有原因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4:1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大道一直保持阴阳合一的状态没有穷尽,功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被称为玄妙的母性。这玄妙母性的产门,被称为产生天地的根本。他绵延不绝的使阴阳得以合一是存在的,然而却看不见所以感觉是如同存在的样子。发挥作用默默无闻看不到形迹看似不劳不动。
同样相对于人的内心意义来讲,我们选择克制自我之心,克制对欲望的追求选择去把握使阴阳合一所以是没有穷尽的。我们得一直这样做下去而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内心的追求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学习,只能靠心灵去感悟。只要选择去回归大道,相信自己,向自己的心求助,我们的本性就会帮助我们默默的做到,去发挥这样的功能。大道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他是我们的潜意识,是我们本来的主人、我们的灵魂。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能够长久是因为他不自我,不靠自己成就自己,所以能够天长地久。像圣人通过守护众人的健康而得到众人的信赖,看似把自己放在了众人的后面却被推到众人的前面,看似不看重自己的存在却是通过众人让自己得以存在。这不是正因为自己的无私而成就了自己的自私吗?
在这里说明,维护自我并不需要靠自己来维护,而是通过对别人自我的维护而成就了自我的存在。所以说是以无私成全自私的做法。
如何维护别人的自我?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心态。什么叫自然的心态?克制自我和欲望带来的伤害所以才能造就心态归正。毕竟,自我与欲望都是各自阴阳合一的整体。好处一半,伤害一半。伤害被克制住了,不是就像天平保持平衡了吗?心理得以平衡不就是使心态归正了吗?能够使心态平衡靠的是大智慧。圣人给了别人大智慧成就了别人自然的心态守护了自然的健康与心灵,得到众人的信赖。这就是天长地久的根本原因。天地的存在靠成就了万物。万物从天地中存在而成就了天地。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没有万物也不会有什么所谓的天与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4:22: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看上去不仁慈,视万物为草编狗一样,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一切如此自然而然。圣人看上去不仁慈,视老百姓如草编狗一样,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一切只是自然而然而已。这就是有与无即阴阳之间的转换。这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可伤心的。再说克制欲望的追求克制自我之心依然如此只是顺道而为使有归无的阴阳之间的没有尽头的转换,这也没什么让心里不舒服的。
说不仁慈就是真的不仁慈吗?当然不是了。不仁慈的立场是相对于放纵自我,放纵欲望的行为而言的。这对于放纵自我放纵欲望的人来说是不仁慈的,因为放纵自我和欲望的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仁慈的。然而站在自然的角度上看,这属于大爱之心。老子在教我们顺应自然而为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守护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心胸宽广拥有自然的大爱之心。
话说一个人的自我之心,他表现出的是一个人自我人格的存在。站在人的角度,人格被否定了会相当不舒服,因此选择改变极其的痛苦。可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它就像我们的新陈代谢,吃了就要拉。只吃不消化不吸收营养不拉的话会死的。所以在心灵层面一样如此,选择改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去痛苦去伤心的?不选择改变就只会让自己的灵魂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具活着的尸体。为什么这么说?任何想法都有两面性,维护了两面性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又为何不能选择去改变把错误消除呢?这就好比我们非得固执的认为,一米就是长。一根筋的去维护这样的观点。可是一米也是短啊。于是一旦有人说他短,他就无法接受了,接着无情的发起攻击,恶语相向,与人发生极大矛盾。这不是在自寻烦恼吗?再者说,选择克制自己的欲望。比如钱财越多越好,只是若使自己招来危险,害了自己的健康,那么,它还能是好吗?如果用钱财与健康进行选择,有了钱财却失了健康,那这样的钱财还值得去追求吗?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认识了两面性去除伤害才叫阴阳合一。学习因此是无止境的。
天地之间就像个张合的鼓风器吧?保持阴阳合一而空虚,是无风的,但鼓出的风却是无穷尽的。越是鼓动风越多。

这就谈到了人的私欲之心即只为了维护自我与为了对欲望的追求。人因为自我,因为为了欲望的追求制造出了无穷的麻烦,就像这鼓风器一样。你放纵他,就会如鼓风器那样吹出无穷尽的风。你不鼓动他,一切就回归平静。你克服了自我之心带来的伤害,克服了对欲望的追求带来的伤害使心灵保持阴阳合一,世界也就太平,阳光普照而充满温暖了。
因此说的越多反而麻烦越多,不如选择使阴阳合一回归大道。因为事事都有两面性,阴阳是并存的。比如我们选择来争辩长短的概念。何为长呢?何为短呢?是长必然是短。是短必然是长。若去争论只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又有什么可争论的?唯一,选择去认识事事的两面性而后去把握他,克制伤害使阴阳合一而归正。这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选择放纵自我放纵对身外物的追求万万不能,因为一旦放纵,伤害就来了。人生因此只是一道选择题而已。选择放纵还是选择探索认识去除伤害使自己回归本性只在于自己的选择。阴阳合一就是人之本性。阴阳合一就是人之本来世界的本来。所以说人一旦自我不求改变,一旦放纵对欲望的追求就失了人本来的灵魂而成为一具尸体。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4:27: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上等的善如同水一样。之前说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只是单纯的不仁慈吗?所以说当然不是了。任何观点就如长短一样只是相对而言,只看他的角度来衡量。角度不同,意义就会相反。最上等的善乃是无私无欲最仁慈的上帝,他克服了私欲之心,磨合的伤人的锋芒,解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纷乱,给社会带来阳光与温暖。

水最善于给万物带来好处而不争。不争就是克服私欲之心的美德。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与道非常相近。

人心生来就保持阴阳合一的整体。使阴阳合一就必然选择对私欲之心的克制,反之就是放纵私欲走极端使阴阳分离。放纵私欲之心这是社会上的人普遍的做法。而道的本身就是克服私欲之心使阴阳得以合一得以平衡因此有不争的美德,社会上有几人愿意这样选择?所以说是众人都厌恶的做法。大道与众人放纵私欲之心的选择是相反的。

什么叫做不争?

居善地:即使阴阳合一而不放纵私欲。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别人对自己的顺从,不顺从自己就反对别人而进行恶语相向,人身攻击,甚至是更大的伤害,为了欲望为所欲为不管别人的生命与健康。第一个不争之德。

心善渊:私欲的伤害被克制了,心所以深沉渊博,只为利人为荣,伤人为耻。而放纵私欲就会损人利己。第二个不争之德。



与善仁:心灵归一乃大善,与人相处就能够仁爱。放纵私欲之心就只会增加人与人矛盾,害得大家都不得安宁。第三个不争之德。



言善信:心灵归真,于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懂得相信别人。选择放纵私欲必然只以自我为中心的维护自我迷信自我而造就对别人的不信任。为了对欲望的追求就只相信身外之物而不会相信人本来的善心。第四个不争之德。





正善治:阴阳得以合一,于是懂得带领别人回归正道,享受简单的健康与幸福。社会阳光普照欣欣向荣。而放纵私欲只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甚至是陷入战乱而血流成河。第五个不争之德。



事善能:心灵阴阳合一拥有大智慧了,什么事情都能够顺道而为顺应民心做的很好。放纵私欲就只会用强力的方式要求别人对自己豪无原则的顺从。别人反抗还以暴力使对方屈服。因为私欲就只会看重自己的利益而置别人的利益于不顾。第六个不争之德。



动善时:心灵归正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自制力强,对于事情的后果懂得掌握分寸有能力把握的恰到好处。放纵私欲就只会一厢情愿的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因为私欲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只会推脱责任。第七个不争之德。

正因为拥有这些不争之德,所以不会招来别人的怨恨。如果是放纵私欲的话,后果就可以想象了。为什么会招来他人的怨恨都是有原因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4:5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里又说明普遍人放纵私欲走极端的后果。当我们一直想要保持满的状态会让自己多么的累呢?所以说,我们与其一直选择去保持满的状态不如选择放下,让自己轻松。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一直要选择维护自我的走极端不如选择放下,反省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归空获得轻松。对于身外物的追求也不要这样贪得无厌,因为欲望是个无底洞,多少是个头?那样做只会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不知道满足,于是只会累了自己,倒不如选择适时地放下让自己获得解放,不让自己为了身为物活的那么的累。

比如像一把刀我们若一直保持着它的锋利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我们选择只为维护自我锋芒毕露只为了放纵对欲望的追求绞尽脑汁同样会是一件多么累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让自己放下获得解脱才是明智之举。

金玉满堂,家里堆积满屋子的金银财富又怎样?金银财富再多又有谁守得住?到头来还不知道这些财富的主人是谁的了。一切只为了欲望为了身外物而活值得吗?

因为财富多自觉得自己的地位高,比别人高等,看不起别人,于是惹火上身了。这里再次说明,人生只为了身外物而活实在不值得。

只有把探索内心放在第一位,对内心了解,懂得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把握到恰到好处,使阴阳得以合一,自己这样做到了,而后别人也跟着这样做到了。这才是天道。世界万物都是如此的。比如水果健康成长成熟而后自然从树上落下:比如一年四季不断的更替;比如白天与黑夜不断的更替;比如人的新陈代谢;……

人生只在于选择。老子一直在规劝众人顺应自然规律选择让自己回归正道而不能选择放纵私欲的如此心安理得。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6:0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能够使自己的心灵一直保持阴阳合一的状态吗?营魄就是指人的心灵,灵魂,本性。能够守护自己的心灵保持如婴儿那样的柔软吗?老子后面说到,婴儿之心是阴阳二气最为冲和的时候。在这里老子所以这么问。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就是让自己回归婴儿之心,使阴阳二气冲和。私欲之心只是人心的一部分而已。有私欲还有无私欲。两者阴阳相克。老子才这么问。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杂念全部清除而没有污垢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无知吗?后面老子会说到,最上等的知道就是不知道 所以在这里老子才这么问。阴阳合一即归无。阴阳合一所以是不知道,为雌性,空,虚。正因为我们认识到自己不知道了,才会真心的选择去求知。后面依然会举例子说明,正因为是空,才能发挥空的作用。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能够随天门的开阖,选择做一个母性吗?老子用母性化身万物的道理来教育我们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之前已经说了,大道冲和了就似一个玄妙母性的产门。老子也所以说爱国治民能无知乎。无知就似母性的产门。正因为无知才能化生有知。人一旦自我而站在维护自我的立场上为人就只会认为自己知道而不会承认自己不知道所以才不求改变。人一旦认定了身外物才是人生的一切,于是认为这就是一种绝顶聪明的有知,如何会选择去求知呢?老子规劝众人选择母性,选择不知道,也就是选择对私欲之心的克制而使阴阳合一归空成母性。只有这样才是顺道而为的选择不知道而求知。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即对阴阳都非常了解了,能懂得去把握吗?
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老子又提出对私欲之心的克制方法:生之畜之,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们能够做到生养了万物,生了却不去占有他,不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做到了却不依靠这份功劳而要求别人如何顺从报答自己。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健康成长了却不主宰别人,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切,没有自己就没有这个世界的想法。这就是这玄妙大道的德型。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0 16:1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时社会上的人包括现在普遍人都一致认为对于内心的追求只是一种空无,属于没有意义的追求。老子所以继续举例子说明空有空的好,希望众人选择来追求。比如车子中空的部分发挥的作用,比如器皿空的作用,比如房子空的作用。因此空有空的好,有有有的好处。当然就是说,私欲有私欲的好,克制私欲有克制私欲的好。人总归不该走极端,怎么把对于克制私欲之心的这份好而不看重的全部抛弃了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1 15: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普遍人总喜欢追求好看的颜色,喜欢听美妙的声音,喜欢吃美味佳肴,喜欢沉迷于打猎的爱好之中,喜欢追求难得之货。一味对于这些的追求的后果是:迷了自己的心眼,失了慧眼,从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听不到事情的真相,感悟不到事情的真相,只沉迷在打猎的爱好中失了本性使心发狂,不知道对生命的关爱与珍惜,使自己沉浸在对难得之货的追求使自然的追求被妨碍影响,造就对别人的伤害。而圣人相反,为了守护内心的阴阳回归大道克制这些追求带来的伤害,从而获得了慧眼,使自己越来越好,大家越来越好。归根结底,老子想说明的是,是众人没来选择对内心的探索才导致社会这样的常态,于是伤害才普遍。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遇到荣辱大惊小怪,把祸患看得比自己的身心健康还重要。什么叫做遇到荣辱大惊小怪呢?认为受到荣宠就无上尊贵,受到屈辱就无比下贱。得到了要吃惊,失去了也要吃惊,这就叫遇到荣辱大惊小怪。
这里又提到众人喜欢走极端的做法。从自然的角度上看,受到荣宠与受到屈辱都不值得去大惊小怪的。因为阴阳并存,这都是正常现象,只在于自己如何去看待。依然是那句话,荣就是辱,辱就是荣。关键看是什么立场才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换句话说,受到荣辱了又有什么值得尊贵的不得了的?这份心思要消除;同样,受到屈辱了又有什么觉得自己下贱了?这份心思要消除。入道就是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得失。得到必然有失,失去必然有得。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反应,又有什么值得去大惊小怪的?然而人内心因为阴阳没有合一导致分离的状态就这样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荣宠了就觉得自己尊贵的不得了,受到屈辱了就感觉无比下贱。这种后果又是谁导致的?统治者更脱不了干系。统治者觉得受到他的荣宠地位所以尊贵,反之就无比下贱。于是老百姓也跟着这样认为才有了荣与辱的概念。阴阳分离这样走极端的后果是什么?置自己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而看重这些不该看重的。这就好比长短,长又怎样?短又怎样?长有长的好,短有短的好。长有长的不好。短有短的不好。一切皆自然而然。可是人就是这么的在乎。这样不良的心态如何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呢?老子所以说因为这样连自己的健康与生命都不顾了。
什么叫做把祸患看得比身心健康还要重要?我们因为有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健康与生命:因为身体包括健康与生命这样理解才具体些。如果没有这些,还有什么祸患呢?我们因为选择去克制私欲带来的伤害就是使自己的心态平和归于自然,所以身是身心健康的意思。老子一直说阴阳合一。内心合一了,心态归正了,身心当然健康了。有了身心健康才有了生命的意义。难道老子在教我们像动物一样的活着吗?肯定不是了。内心阴阳冲和无私无欲了是最上等的善最上等的德行,守护的是人本来的灵魂,老子当然是教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万物之灵的人,又怎么会是教我们活得像个动物一样,一辈子没有意义呢?

所以说能够像看重自己身心健康这样的态度去看重天下的人,才可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那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才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顺道而为自然百利而无一害,因为伤害已经被选择克制了。老子的世界观其实就这样现实只要选择就很容易做到然而就这样成了空谈。因为众人都选择放纵私欲之心去了。

每个人就这样坚信维护着自己的选择,于是道就成了空谈。任何事情因此都是有原因的。现在我们的国家主席如果重视心向孙悟空的话,大家也可以一起跟着入道了,哪会是一个个把挣钱放在第一位,用金钱来装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为了钱而活一说话就是钱钱钱,成就这样没意义的人生?相信从今天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道理选择入道吧。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718974761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6-21 15:2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道看不见说他平坦,听不见,说他稀少,摸不着说他微小,用这个三种方式都不能了解大道。所以统称他为一字。说一,就是阴阳合一,上面看不见光亮,下面看不见阴暗,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不是一种物体。迎上去看不见他的头,跟着他看不见他的尾。只能说因为道的产生,才有今天一切的有,能够从放纵私欲之心的有探寻到世界的开始的无,这才是真正的大道。第一章已经说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使放纵私欲成为的有,使这样的有归无,就回到了天地的开始。我们能够选择转换使有归无,于是就明白了大道的规律,真正的大道。

大道是人内心的潜意识,老子做了这样的形容。不选择克制私欲之心的人总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用放纵私欲之心的方式来理解他,认为大道有形,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放纵私欲之心那叫有,克制私欲之心是使有归无。明白了这样的规律这样的从有到无的转换过程就懂得了世界的开始,这才是真正的大道。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善于做士人的人,精微神妙,心神与大道相通,深不可识。正因为不可识,故勉强的对他作一些形容。好像是冬天过河,又好像是害怕四邻,端庄的像个客人,又好像是冰雪在融化。敦朴像未凿的玉石,空旷像大川深谷,混混沌沌像个浑浊。谁能保持浑浊,静下来徐徐让他自己澄清。谁能长久安静不动,静中生动焕发生机。保有大道的人不要盈满,正因为不盈满,所以才能保持天性如旧而不重新造就。
这里老子就说到一个人使自己回到人之初心境的状态,私欲之心归无达成阴阳合一的表现。不盈满就是指私欲之心所带来的伤害被克制到恰到好处的状态,好一半,坏一半被承载向着好的一面看齐,所以阴阳合一不盈满。这就是大道本来的样子,人之本性本来的样子。我们潜意识本来的样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打开内心所有的心结,绝对性的想法,还有情绪的释放。所有心结打开了,情绪释放完毕,心灵归空于是回归自然本来的自己,也叫天人合一。放纵私欲叫人,克制私欲达到阴阳合一所以是天人合一。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关注

7粉丝

29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