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写小说,要“忍住不说”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5-10 16:38:11
2151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近日,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
社推出“70后”作家张惠雯的短篇小说集《在南方》。书中所谓的“南方”,是指美国南方,以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为中心的地区。自2013年年底随先生迁居美国后,张惠雯一直住在这里。书中记录了张惠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虽然是移民小说,但重点又回归到“个人”身上。她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道:“当人不再需要和饥寒作斗争,那他的敌人就变成了生活的庸俗和麻木,对于移民来说,还有孤独感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她在邮件中告诉记者,这正是她写作的主题。
慢慢明白除了写小说
我并不想干别的
我出生在河南省的西华县城,我小时候,母亲在物资供应机构当干部,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女强人”。但我没有遗传她的干练作风,我像我父亲一样与世无争。他在县政府做会计,一做几十年。我觉得母亲教给我最好的东西是慷慨。她喜欢帮助别人,总是周济乡下的亲戚,而我父亲则不善于和人交往,比较沉默寡言。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有姐姐、哥哥,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那时我们住在一个叫“商业局家属院”的大院子里,院子里的小孩儿不少,但都比我大。我和哥哥、姐姐年龄差距较大,又没有同龄小孩儿一起玩儿,所以父母虽然宠我,但我童年时还是比较孤独的。那时我经常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喜欢偷偷爬到房顶上,和我家的猫坐在那儿往下眺望。从小我就不爱上学,但在学校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的成绩还不错。我以此换得老师对我逃学、迟到、早退的容忍,换句话说,也就是从极其沉闷古板的学校生活里换一点儿自由。
我读了很多书,都是我哥哥买的书。最早我爱读古典诗词,上到初二以后,开始喜欢读外国文学,泰戈尔、波德莱尔、卢梭……随便什么都读。我想是这样比较孤独的状态以及阅读,慢慢形成了我的脾性。不熟悉我的人会觉得我傲慢,沉默寡言,但我只是怯于社交。我也不是通常所说的叛逆,其实我很少顶撞父母或老师,但我会温和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高考成绩不错,高中毕业后拿到新加坡教育部的奖学金,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1995年到2010年,我住在新加坡,2010年后迁居美国。我前不久出版的散文集《惘然少年时》里有许多我的成长故事的细节。
在新加坡读大学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中央图书馆,我迷上了读小说,这习惯一直持续到毕业后。那时我接触了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些现代作家,譬如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昆德拉……和以往的随意阅读不一样,这一时期读的大量小说,重塑了我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认识。毕业后我留校当研究员,工作了两年,但我慢慢明白除了写小说,我并不想干别的。就像我说的,我温和但很固执,所以我不愿再继续我的稻粱谋,我需要更多阅读、写作的自由。
2003年,我辞去一份收入很不错的工作。当时也没想太多,我觉得可以一边写小说、一边靠打零工养活自己。这是我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不久后,我和我现在的先生在一起了,婚后就再没有工作过。
这三四年来,一年我只是写两个短篇,写作状态基本是停滞的,因为我是全职妈妈,在家照顾儿子,他现在3岁半。我很想写,但当务之急是把孩子带好、陪伴他。没有孩子之前我也写得很慢。我比较懒散,不是那种有计划、有纪律的作者,有时很多天我都不写一个字。但我爱读书,阅读的习惯比写作来得顽固。我不能准时起床、打开电脑直接写多少字,我总会先读些东西。我又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所以,即便我决定某天坐下来写点儿东西,也总会在一天将尽时才能写上几段。
小说的故事性不一定充满悬念
而是某种不甘于被遗忘的气质
写小说的技巧太多了,每个小说家大概都可以就这个话题写一本书。我觉得最基本的还是语言技巧,譬如,不能写俗套、陈腐的语言;不能堆砌自以为华美的词藻,因为它们往往矫枉过正、词不达意;不能玩儿文字游戏……你得把握好语言的本色。语言有维度,有色彩,有气味,可以形成氛围、节奏、色调。福楼拜说过,一句好的散文和一句好的诗一样,是不可更改的,是有节奏的。
小说和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一样,它首先是一门技术。写小说不是你自己想随便怎么抒发的问题,而是通过小说这个媒介,让另一个人真切地“看见”什么。当你试着建立这个媒介,以便使你心中的“像”能恰好地显现出来的时候,你有一套工具和方法可用,你学习、沿袭了前人的经验,这当然是技术。我们称那些文学大师是巨匠,这里面有个“匠”字,就因为它是门技艺。但艺术家和工匠又是不同的,他得有思想,得有对这世界的独特感知,最后,这种独特的感知会和他的技术结合起来。思想贫乏、价值混乱、感觉愚钝的人,即便技术娴熟,也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小说家的技巧好到一定程度反而会看不出技巧的痕迹,是一种大巧若拙,但它会形成“风格”这种东西。
小说里的故事,很多是我听来的,有些是我阅读时、听音乐时想到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然后把它逐渐发展成一个故事。我在休斯敦有个朋友叫陈瑞琳,她是一位海外文学评论家,我们认识不久之后,她就发现我是个深居简出、生活平淡得一塌糊涂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缺乏的是故事。她在休斯敦华人圈交游很广,经常把她的见闻讲给我听。渐渐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故事主人公那特殊、曲折的经历在我记忆里淡化了,但其中的某一片段却奇特地存留下来,催生出不少移民题材的小说。
故事这个词太大。譬如,我们有《故事会》那样的故事,有各类网络连载的故事,有韩剧,但这些未必是小说需要的故事。我觉得对小说来说重要的是某一种故事,或者说重要的是“故事性”。有时候一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甚至结构都类似散文,但你明白那不是散文,而是小说,因为它有故事性。小说的故事性并不一定是精彩起伏、充满悬念的情节,而是某种东西所具有的那种不甘于被遗忘、不肯在意识里暗淡熄灭、引发你回忆和想象的气质。这种故事性甚至不一定和故事有关。
我举契诃夫的《大学生》做个例子,这是个很短的短篇,写一个大学生在某个寒冬的傍晚回家路遇在菜园里烤火的母女俩,他停下来和她们一起烤火,在闲聊中给他们讲了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看起来愚笨呆滞的母女听到这故事流泪了……它没有讲述什么一般意义上的精彩故事,但这篇小说却是契诃夫最好的短篇之一。在极短小的篇幅之内,他用彼得的故事跨越了时间,写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脆弱和高尚。你难以忘怀它所描写的寒冬肃杀、凋零的氛围,它仿佛象征着人类充满绝望的困境;你难以忘记这篇小说里的三个人在菜地边烤火的那个场景,它是另一个象征,带有宗教的预示意义却又超越宗教。这些会一直留在你的记忆里,这就是故事性,真正高超的故事性。
希望人们能读我的小说
但永远不要注意我这个人
我写了十五年,刚开始很勇敢,会尝试很多题材和写法,但越写越怯惧、越敬畏,也形成了自己的喜好。会明白很多东西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自己。关于自己的小说美学,我写过一篇小随笔《沉默的美学》。在短篇小说中,除去基本的文学技巧,也许最该掌握的技巧就是“节制”,是“适时沉默”,是“忍住不说”。短篇小说不追求意尽,它同时是显与藏的艺术。在短篇小说里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不是不存在的,而很可能是作者有意藏起来的,这个空白或沉默之中是有丰富意蕴的。在说与不说之间、表达与掩饰之间、描述与暗示和隐喻之间,存在着那么一个点,作为短篇小说的作者,我们的绝大多数努力似乎就是寻找这个点,尽我们所能去接近它,从而使小说呈现出恰好的明暗度、匀称而又有血肉感的美。否则,小说就会面临粗鄙露骨或干瘪乏味的危险。
我当然希望我的小说有更多的人读,我不排斥畅销,但我也不强求。一些读者欣赏我的小说,我会很受鼓舞,这是被理解的那种感觉,而不是别的。我的小说一直比较冷门,我并不太为此困扰。我不会在写作时去考虑销量或争取更多读者,我不能为迎合某种口味改变我自己的标准。我只是个写小说的人,我只能尽量依照自己的标准把小说写好,我觉得这是对读者的尊重。
我不会写市场化的畅销书,也不会特意为电影或电视剧写小说。我当初辞去工作,就是要写我喜欢的小说。写小说对我来说是非常纯粹的个人嗜好,不会是换取什么东西、改善生活状况的手段。写符合市场趣味的畅销书或是适合影视用的东西,这可能会让我多挣点儿钱或者更有名些,但这对我来说都没多大意义。如果我想挣钱,我当初商学院毕业进投资银行好了,干嘛通过写作这个最远的途径呢?至于出名,不是我清高,我真的觉得有名会是一件非常讨厌的事,这意味着生活不断被打扰。我希望人们能读我的小说,但永远不要注意我这个人。
这个时代能静下心阅读的人毕竟会越来越少,如果你不打算去迎合什么,作家这个职业会非常寂寞。所以,选择真正的写作要能甘于寂寞和冷遇,不被时代和人群裹挟而去。但作家如果不能冷眼旁观、独立于这时代,那他的作品里面又怎么可能有独立的精神呢?作家最大的精神支撑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管这时代充满哪些骚动与喧嚣,你觉得写作让你精神自由、欢愉,你需要它,那就够了。这样的话,还有什么好哀叹的?
我觉得能写作非常幸福,不只是幸运。写小说就像一场艰难而持久的恋爱,焦虑、失望、自我怀疑和快乐的眩晕、期待的美好并存。不同的是,你永远都在求之而不得的过程中,你永远不可能到达那篇“完美的小说”。所以,写小说的激情绝不会消退。保罗·策兰曾说过:“一个诗人若放弃写作,这世界就什么都没有……”同样,我觉得如果让我放弃写小说,那么这世界也什么都没有。我想我从25岁开始,就明白文学在我生命中是这样一个位置。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故事作文》杂志,全国征稿!
总奖28万元 | 「科幻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4
《逝》(InWonYik)
5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6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