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阿来:十年过去了,没有一本写汶川地震的书让我感动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5-15 08:28:00
1958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13年前,顶着《尘埃落定》的盛名,阿来
出版
长篇小说《空山》,意境旷远的书名常让人想起王维那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近期,《空山》再版,作家阿来舍弃原来的书名,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机村史诗》。他介绍,机村的“机”是一个藏语词的对音,是藏语里一种叫嘉绒语的方言里的词,意为“种子”,或是“根子”。“乡村是我的根子。乡村是很多中国人的根子。乡村也是整个中国的根子。因为土地和粮食在那里,很多人的生命起源也在那里。虽然今天人们正大规模迁移到城市,但土地与粮食依然在那里。”
但在确定写作这个“根子”之前,阿来几经犹疑,甚至数次压抑自己的写作冲动,“起码压抑了七八次,最后才写完,因为我害怕。”一方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曾听闻前辈讲述过村落里各种各样的故事,但真正要把这些故事整合进一本小说,披上少数民族的外衣,要求他有大量阅读积累,“甚至需要读社会学的书。”但如果退缩一步,“写的不是我们村,写成中国很多山村普遍的命运,不光是藏族乡村的命运,也可能是别的中国乡村,甚至是偏远的乡村共同的命运,如果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可能就不只是我们村的故事。”
这一困境直到他读到一句话:
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东西,是能够超越个体的痛苦,当它书写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能把个体的痛苦变成为希望付出的挣扎,与人类别的民族、别的个人所经历过的类似经验连接起来。
阿来开始他的写作,随后出版《空山》。小说选取一座藏族村庄自1950年代直至1990年代间发生的六则故事。新版《机村史诗》中,将原来的“大部头”分为六册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衔的小长篇,并融合六则与新社会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人物故事,建构一幅立体式的藏族乡村图景。
阿来:十年过去了,没有一本写汶川地震的书让我感动
这样的叙事结构,在宣传话语中,一度被称之“花瓣式结构”,阿来如何看待这一标签?当代乡土小说的写作又该有怎样的新面向?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以此为题展开的作品又有什么成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这些问题专访了阿来。
阿来:十年过去了,没有一本写汶川地震的书让我感动
作家阿来
澎湃新闻:
您在《机村史诗》的“后记”里提及,您放弃了传统长河小说的写法,因为这些年,政治、经济冲击使得乡村中没有一个人、一种人或一个家族可以像长河小说中那样始终处于舞台中心。在这个视角下,您怎么看当代的乡村长河小说?
阿来:
我不反对别人依然延续这个写法,但这个路子用在我的小说中会有问题。这五六十年的现实使得村庄里每一代的风潮淘汰得很厉害,过去是政治,现在是经济,但是传统的乡村长河小说需要村庄长期处在某种不变的环境中,才有可能那样去写。我自己想改变,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写作对象的使然,我倒想写一部长河小说,去讲五十年间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但没有这种可能。我看到别人也有采用过这种围绕乡村,但不会只扣住一个人或家族的写法,但更多是在西方小说中会看到。
澎湃新闻:
这样的写法会让小说看起来比较破碎,出版社用一个很美的标签来宣传,叫“花瓣式结构”,您怎么看这个标签?
阿来:
我们现在讨论农村时,经常会用“破碎”这个词。破碎当然是因为政治、经济重心在往城市转移。过去我们不断把乡村旧的结构粉碎,今天我们想修复,但依然没想好在乡村里重建一个什么样的乡村。小说在写迅速变转的村庄,每个时代,每隔十多年,就会有人站在村庄的浪潮上,成为预示乡村变迁方向的新人物。但是到下一个时代,这个人离开浪潮中心,但他没有退出村庄,而是以次要角色出现在其他部分里。所谓“花瓣式结构”,其实不存在这样一种单独的小说形式。比起“花瓣式结构”,我的小说结构更像是一个青花瓷盘,它摔碎了,我们把碎片装在镜框里,它就像拼贴画,大大小小,它会另有美感,而且我们不试图把这些裂痕拼贴起来,假装它是一个完整的青花瓷盘。
澎湃新闻:
一口气写几十年的风谲云诡,可以说是“着墨大时代”,似乎您这一辈的作家都有这个特点,但后继者寥寥,您怎么看?
阿来:
今天我们的社会,不敢正视历史,只在逃避,所以文学写作和阅读都集中在武侠、言情、穿越、魔幻,如果一代代人都是这样,那会无药可救。过去的社会,年轻人会反抗,到了中年变油腻,年纪大了开始妥协,今天我们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妥协。“80后”、“90后”作家现在呈现的写作,固然有社会土壤的问题,但也有个人不自觉的成分。就像我们常说今天的社会浮躁,就算如此,社会上仍然有很多好的东西,好东西你没汲取,只吸收了浮躁。二三十年后,有一天“80后”、“90后”会开始面对真实问题,他们也会像我们这一代一样去关注“大时代”,但在到达那个时间之前,应该要有所准备。
澎湃新闻:
您不太喜欢武侠、魔幻这样的类型文学,但您曾经是《科幻世界》的主编?
阿来:
你看现在的中国文学,哪几个是科幻?其实都是魔幻。科幻我是赞成的,但我们没有科学的层面在,随便有个神话传说就编个魔幻故事出来。科幻小说多难,想象的内容要符合科学,作者写作之前也要懂科学。流行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回避难度,写作和阅读的人都在回避。早期写科幻的人,都想去学阿西莫夫,后来发现太难学,但是魔幻小说好学,去学学香港写魔幻的作者就可以。外国文学里也有《魔戒》、《权力的游戏》这些魔幻作品,但不妨碍他们文学的主流,不是外国文学里唯一的东西。我们说多样化,但一定是有主流的,不要把多样化当成逃避。
世界上最有意义的类型文学可能就是科幻,它至少在传播科学,像武侠,我认为是中国文化糟粕的一部分。武侠讲究义气,按古人的话,社会没有法律治理时才求诸义,我愿意为你死,你愿意为我死,但我俩结成兄弟时就把别人当成敌人。武侠小说大多是反社会的,这跟我们今天讲一个人要成为遵守法律的现代公民是背道而驰的。像《水浒传》里“替天行道”是很空洞的,宋江醉酒题反诗被官府抓捕,要行刑的时候,李逵来了,中国人爱看杀头,都围着法场,李逵进不去,开始砍人,里三层外三层砍过去,出来的时候出不来,再从里面砍出来。普通百姓的生命在这里都不重要,说“替天行道”,但在具体的事情上,就是草菅人命。
美国有一位专门讲科幻的教授认为,我们很多文学有局限,就像我们写乡土故事,也容易局限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但是只有科幻文学是站在地球人角度来面对世界,我们去探索太空,是代表了整个人类不是哪个具体的国家和民族。
阿来:十年过去了,没有一本写汶川地震的书让我感动
近日,阿来来到北京,与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施战军对谈《机村史诗》
澎湃新闻:
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年了,作为川籍作家,您觉得我们还能做什么?
阿来: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我也参加过很多,那时候我们都在灾区,挖人什么的都干过。我觉得人内心的伤痕,最后只能交给时间,让他们重建生活。有时候我们各种各样志愿者、志愿组织,自己本身也不专业,有过度干预、影响灾民的做法,反倒妨碍灾民从灾民心态中解脱出来。政府只能派军队救你出来,没法盖房子的时候为你盖,最后这些事,只能靠自己,要自己面对。我觉得既然十年了,除了极个别的,比如瘫痪、截肢或者造成精神性疾病,大多数问题还得让大家自己面对。我担心的是过度,我们很多事就是一阵风,大家不管的时候都不管,一旦管起来,大家关心的时候全部都扑上去,有点过剩。
澎湃新闻:
您有考虑把汶川大地震里的故事写进作品吗?
阿来:
我会写这一段故事,原来我反对写,因为我觉得当时那些要去写的,一是有点投机心理,二是有灾民心态,我最近想法有转变。原来我反对,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写,但中国由古至今发生了多少灾难和战争,我们有写过一部值得让人记忆的作品吗?我们国家多灾多难,却从来没有一部灾难性的,真正被大家承认的东西。地震发生那时候,我就反对,尤其地震后第一年、第二年,我们四川灾区好多作家都说“我们要写地震”!我说,估计你们写不出,你们都有灾民心态,你们就觉得只要我写了,人家一定会欢迎,人家一定会照顾我,灾民心态就是希望被人照顾。你们这么急切地想写这件事,但是灾难本来不是英雄事迹,是自然的破坏力,这个你能不能写出来。这时候写出的东西经常一写就一把鼻涕一把泪,旁边还加二胡伴奏。但是,不论是在灾难中死去的、残损的或是幸存的,你应该要写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领会不出这个东西,要么就写得哭天哭地,要么就写得好人好事,这个写不出什么来。果然,十年过去了,我没见到过一本写汶川地震让我感动的书。我现在想写,本来我想早点动手,但是人家会觉得我在扣十年这个点,我想先把这个点躲过,等大家忘记这件事,逐渐不说的时候,我写出来。我快一点的话,明年就能写好,但我一定会避开“5.12”纪念日,不然我也成灾民心态了,我觉得这种心态是我们对文学的力量太没有信心了。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故事作文》杂志,全国征稿!
总奖28万元 | 「科幻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4
《逝》(InWonYik)
5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6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