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朱伟:八十年代的文学故事是说不完的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6-12 11:06:54
2120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为什么我们会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每个人都能给出一个情绪沸腾的答案。而《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作家朱伟,却会先和你说起一辆绿色的凤凰牌自行车。
骑着一辆自行车,朱伟能每周一遍遍地巡查全城每一家书店。“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记得新华书店开始卖书,卖的很多19世纪的外国书,早上三四点钟起来到新华书店排队,买回一堆书,如获至宝。”
骑车买书,还要骑车串门。八十年代先后供职于《人民文学》《中国青年》的朱伟,他敲开的那一扇扇门,随便挑出一个名字,都让现在的读者羡慕不已。
“郑万隆住东四四条,史铁生住雍和宫大街,阿城住厂桥,在一个城市里,彼此距离都很近,骑着一辆自行车,说到就到了。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亲密无间,彼此是可以不打招呼,随时敲门都可进去的;是可以从早到晚,整日整夜混在一起的。”
朱伟记得早晨骑车去阿城家,阿城总在被子里瓮声瓮气地说:“催命鬼又来了?”若是傍晚去,阿城总不在,桌上有留言:“面条在盆里。”
冬夜骑车给影协的陈剑雨送刚写完的《红高粱》电影剧本初稿,朱伟“硬是在冰坎中歪歪扭扭地走了过去”;骑行的空间距离越拉越远,编《东方纪事》时,朱伟骑到阜成门外找钱刚,到蓟门桥找李零,再到北大找陈平原……
时过境迁,再话当年,朱伟说,八十年代一辆自行车可以骑遍北京城,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没有隔阂。
朱伟在担任《人民文学》编辑期间,接触了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自己的工作、生活,被文学填塞得满满当当。于是他的自行车车轮绕出的版图、碾过的时光,就像一块块零碎的拼图,重新拼好,可不就是一部气势非凡的当代文学史吗?
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里写《我与八十年代》,以个人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那些作家交往的点点滴滴。近期他
出版
了《重读八十年代》一书,系统解读王蒙、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莫言、余华、苏童等十位作家的作品。
未完待续,八十年代的故事是说不完的,还要接着写。
翻开《重读八十年代》,读者透过朱伟的笔端得以窥见一些名家往昔的模样。比如朱伟对史铁生最早的记忆,是两个人一起从小作坊回家的场景:“出了屋就感觉阳光格外亮,那时胡同里还没那么多人,他摇着轮椅,膝盖上盖一件旧棉袄。我推着自行车,雍和宫红墙衬托着我们。宫里有檐角的风铃声传来,上空有清亮的鸽哨,这是他小说里常写到的。回到家,他父亲开门,他把车摇进小屋,把自己从轮椅挪到床上,他不愿别人帮忙。”
在八十年代,朱伟又是极早向一批作家
约稿
,先读到酣畅淋漓小说的文学编辑。他说,当编辑时自己属于特别狂妄的小青年,“我只瞄准一流作家,二流三流作家不在我视野之内。这个很招人恨的。我比较骄傲的是我能判断。”朱伟说,优秀的编辑可以嗅出来这个人将来能成为大作家,这就是编辑的本事和本职。
在朱伟的回忆中,八十年代的文学编辑和作家的关系是如此亲近。那时莫言交给他的总是抄写得很干净的稿子——“用军艺那种16开500字薄薄的绿格大稿纸,每一字都写得方方正正,字体扁而几乎一致,其间几乎没有涂改,一如他永远整洁的床铺。”
和莫言约稿,还发生过一桩趣事。《红高粱》是朱伟失而复得“抢”回来的。“一个优秀作家‘井喷’后,就像一块储量丰富的油气田,我就会紧盯他的下一部……我会骑着自行车一趟趟跑我守护的所有‘油田’。”
在《人民文学》当编辑,朱伟勤劳而执着。莫言动笔写之后,朱伟就时不时去魏公村问莫言写得如何了。谁料《红高粱》写完,被其他刊物编辑拿走了。朱伟一下子急了,立马要求莫言给对方打电话讲清楚,自己也随后打电话请对方把稿子“退”回来。结果是圆满的,《红高粱》发表在1986年第三期《人民文学》上,而朱伟回忆起来不由感觉,年轻时真是“狂妄不顾一切”啊!
朱伟说,当年初相识时,那些作者还都不是“大作家”,认识了之后就成了交情不错的朋友,所以几乎没有约稿的困难。“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编辑和一个作者之间的关系。”
早年与作家打交道的方式,也影响到后来朱伟在
杂志
社做主编,培养年轻记者的方式。“我跟他们说,当记者或者当初级编辑的时候,要有一个基本功——你要去黏作家,去吸人家,因为你刚开始是一个小编辑,人家是大作家。”
朱伟提到他当初和王蒙约稿,就是“小编辑和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我会经常到他那儿去,跟他去聊,慢慢地王蒙就说我挺有思想的,认可我了。”朱伟觉得,跟作家聊天的过程,你是被启发的。而一旦当思路被启发以后,你自己也就长大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八十年代,是世人眼里文学经典迭出的“黄金时代”,恰逢其时,朱伟亲历了一群作家创作的现场。时隔30多年重读那些人的作品,重写那些过往,其中感受亦是独特的。
令朱伟极为感慨的一件事是,隔了数十年,那些书还能读。说明作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比如《白鹿原》。“作品还是要随着时间去沉淀,如果时间没有消磨你的作品,说明就是经典。”
朱伟笑言,身在作家朋友圈,如果对他们新近创作的小说不太满意,他仍是会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如果说一个作家能不断往前走,那他就可以超越自己;如果作家认为自己已经很牛了,作品是不容你批评的,那个作家就已经被淘汰了。”
“八十年代是一个那么开放的时代,培养了一批思想特别解放,眼界特别开阔的人。八十年代又是一个那么好学的时代。”朱伟表示,回顾的意义在于使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曾有那么一个时代的存在,而不要如今一味沉迷在消费时代里,文化变得越来越低质化。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故事作文》杂志,全国征稿!
总奖28万元 | 「科幻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4
《逝》(InWonYik)
5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6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