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古书装帧“颜值”有多高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1-2 10:01:34
1935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刘疆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朝阳分会场展出的一套八函、总高1.23米的“经龙装”《清·孙温绘程甲本图文典藏版红楼梦》格外引人注目。该书融合了“经折装”和“龙鳞装”两种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后者始于唐代,是装帧最为复杂的一种。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古代书籍都是线装书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样式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匠心智慧。那么,古代书籍究竟长什么样?“颜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书籍装帧始于竹木简册
连编诸简乃成“册” 先秦时已有“封面”和“页码”
中国古代早期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好几种。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书写占卜结果。《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贤将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简或缣帛上,刻写在玉石、金属器皿上。玉石、青铜器当然不可能进行装订,有些甲骨虽然也有钻孔,可能曾用绳子串联,但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排序,也很难算得上是装订。真正的装帧,应当滥觞于简册。
《尚书》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简册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时期,目前还不确定,但至少到了东周时期,在竹木简上书写文字已相当普遍。写有文字的竹木简叫“札”,再用绳子编连起来叫“策”,《春秋左传正义》有“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的说法。“策”又与“册”相通,从“册”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就像是连缀在一起的竹木简,如《说文解字注》:“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史记》记载,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意思就是读书读得用心,把竹木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很多次。
竹木简的编连方式有两种,较常见的一种类似于编竹帘,根据竹木简的长度不同,用二到四根绳子并排编起来。另一种则是在竹木简的上端钻孔,用绳子穿孔把竹木简串连起来,竹木简下端垂着,像梳子的齿一样,如《释名》“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栉”(zhì)就是梳子的意思。
为了防止文字磨损,古人会在正文的前面留一条或多条空白简,称为“赘简”,可以算是书籍封面的起源了。竹木简上能够书写的文字毕竟有限,一部书往往需要多册竹木简才能写完,这时就需要把书分为多篇,每篇都有篇名,一册简对应一篇,如《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为了便于查找,还会在赘简的背面上端写上篇名,下端写上书名,类似于现在的书脊。
简册书写完毕后,有时还会在简册的背面用笔或刀斜斜地画上一条线,这样就简单方便地标识了简册的顺序,即便遇到孔夫子这样“韦编三绝”的读者,也能够很快地重新排列好,好比有了“页码”。收纳简册的时候,以最后一根简为轴,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写有书名和篇名的赘简正好露在最外边,成为“封面”。卷好的简册用绳子捆扎好,装入帛布囊中,或盛放在筐箧里,这样一卷简册就算是“装帧”完毕了。
古人做书好“仿古”
纸书仿帛书做成卷轴 还有豪华精装版
帛书中的“帛”指缣(jiān)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用缣帛制作书籍,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曾在很长时间内与简册并用,合称为“竹帛”,如《说文解字注》“著于竹帛谓之书。”从出土的帛书实物来看,上面多有边界栏,或用笔画成,或用彩线织成,根据颜色不同,分别称为“朱丝栏”或“乌丝栏”。《后汉书》中说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白素”就是白色的缣帛,“朱介”通“朱界”(朱丝栏),也就是边界栏。这些边界栏很可能是对竹木简册的模仿,上下两条边栏是简册编绳的象征,而竖直的边栏则是竹木简的再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其中有些帛书像简册一样卷成帛卷,这应该就是“卷轴装”的雏形了。
帛书虽然有质地轻薄、易于携带等优点,但毕竟制作成本太高,因而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明了质优价廉、便于书写的纸张。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纸张的实物,有的上面还写有文字,只是这些纸的质地较为粗糙,其主要作用大约是包裹物品。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解决了“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问题,因而“天下莫不从用焉”。
有趣的是,纸书在出现初期,也仿照简册和帛书的样子做成卷轴。西晋傅咸所作《纸赋》称赞纸张“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证明当时的书籍是成卷的。唐代《续高僧传》中多次提到隋唐时期的佛经采用卷轴的样式装帧,如唐玄奘上书皇帝,请求其对翻译好的佛经评价时说“所获经论奉敕翻译,见成卷轴,未有铨序,伏惟陛下睿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曾发现大量的写经,也大多为卷轴装。
卷轴装的方法是将写好文字的纸张按顺序粘接成一幅长条,在长条的末尾粘裹一根圆木棒,即“轴”。长卷的卷首粘贴一张质地较为坚韧的纸张或丝织品,称为“褾”(biǎo),也叫“包首”或“玉池”,上面接有带子。卷的时候用轴从左向右将纸张卷起,卷好后用褾包在最外层起到保护作用,最后用带子捆扎好即可。当然,古人的卷轴书籍也有豪华精装版,如《隋书》记载,隋炀帝时期,秘书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可谓是华丽至极了。
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龙鳞装”诞生与唐诗有关 宋代出现“蝴蝶装”
“龙鳞装”诞生与唐诗有关 宋代出现“蝴蝶装”
卷轴装的长卷纸书阅读翻看起来不太方便,因而后来又发展出册页形式的装帧方法,从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一直到线装。
较早出现的“经折装”,是简单地将长卷从头至尾按照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用厚纸粘接上封皮,从外形上看已经有些类似于现在的书本了。元代吾衍《闲居录》中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如今在影视剧、文化衍生品中常见的奏折,就是经折装的典例。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往往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进而催生了韵书的发展。韵书类似于现在的字典,需要便于翻阅查找,因此出现了介于卷轴和册页之间的“旋风装”,也就是“龙鳞装”。欧阳修《归田录》中提道:“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这里说的“叶子”即为旋风装。旋风装较为复杂,要先将书卷按照经折装的方式折好,再取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厚纸做底,将折好的第一页全部裱粘在底纸的右端,然后将其余册页的右端依次粘在底纸上。旋风装书籍收藏时将底纸卷起,外表就是卷轴的样子,打开时则每页都能随意翻看。又因册页鳞次相错粘贴,打开时形似龙鳞,故也称“龙鳞装”。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空前发展引发了书籍装帧技术的进一步变革,于是“蝴蝶装”应运而生。《疑耀·古装书法》中记载:“今秘阁中所藏宋板诸书,皆如今制乡会进呈试录,谓之蝴蝶装,其糊经数百年不脱落。”“蝴蝶装”需将书页沿中缝线把有字的一面向内对折,再把每页的折边部位按顺序用浆糊全部粘连起来作为书脊,最后取一张较硬的纸张粘在书脊上作为封面和封底。书籍打开后,书页向两侧展开,恰似展翅的蝴蝶,因而称为“蝴蝶装”。
与蝴蝶装类似的还有“包背装”,区别为书页是有字的一面向外对折,装订时折痕朝外,为了牢固,还会在书脊处打孔穿上纸捻。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会将无字的纸背示人的缺陷,因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采用包背装。
现在我们常见的线装书究竟起源于何时,还没有定论,至少在唐代的敦煌文书中已出现了用线绳穿钉的书籍,这种称为“缝缋装”的书籍可以看作是线装书的前身。线装书的普及是在明代,其装帧方式类似于包背装,只是装订时不需纸捻固定,书皮也裁成和书页同样的大小,一起打眼穿线装订,最后裁齐书页即可。线装书装订牢固、便于翻阅,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故事作文》杂志,全国征稿!
总奖28万元 | 「科幻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4
《逝》(InWonYik)
5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6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