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阎连科:误读把我变成了陌生人 我非常想回到读者身边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1-7 15:10:00
1769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不同于其他多有定评的中国作家,阎连科的写作是没有定评的,其写作之路是饱受争议的。陈思和说,他是备受关注而被争议,不是因为备受争议才被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他是最被关注的中国作家,法国《世界报》甚至评价他是“跻身于大文豪的圣坛绰绰有余”。然而与此同时,国内对他一直存在着不绝于耳的批评的和争论。在不懈写作和
出版
沉寂的5年之后,今年8月,他的新书《田湖的孩子》终于在国内出版。有异于以往的是,这本新书是阎连科的非虚构自传作品。从1979到2018,阎连科的写作生涯已经到了第四十个年头。在10月28日的新书分享会上,阎连科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四十年的写作历程。
凤凰
网文
化整理了阎连科在现场的自述,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20181107110526112.png
尊敬的读者们和朋友们:
站在这儿,我想直率地说:你们从熟悉到陌生的那个阎连科,他一生都在犯错误,一生都在错误的道路上左碰右撞,东奔西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一生都在犯错误,但也在尽力而不断地纠正自己。
原来我为这个活动准备的题目是:“我一生都在寻找阎连科”,后来觉得这题目有些矫情,这么大的年龄了,还像孩子一样,就又改成了这个特别不着边际的题目:“我是谁的陌生人”。这个话题听起来有些玄妙,很古怪,我讲起来也不一定可以讲清楚,但其中讲不清的、省略的,就请大家替我补充补充。你们一补充,这个题目就可能清楚了,丰满了,也隐隐现现完整了。
来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个事情——阎连科为什么从大家熟悉的那个人、那个小说家,变成了今天大家特别陌生或相对陌生、恍惚的人。或者说,变成了奇怪的、古怪的,甚至是你们以为怪异的小说家。
现在,我们就从这儿讲起。
首先,我为什么把自己写成了陌生人
这是个问题——一个作家写作了40年,为什么把自己写成了陌生人?一般情况下,写作40年,应该是读者越来越熟悉,熟悉得就像被书架墙隔的邻居样。可今天,大家面对的这个作家阎连科,他写作了40年,从20岁写作到今年60岁,40年他把自己写成了大家由熟悉到陌生的作家。他把自己变成了大家的一个陌生人。实事求是地讲,我知道我有不少见了我和我的作品就令他不愉快的读者。我是他们不喜欢或不太待见的作家。当然,没有一个作家能够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可是我想,那些不喜欢我的读者,一定有些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除了我写得不好以外,还有别的因素。这个别的因素,就是今天我恰恰要去思考的,要去谈论的。
为什么说写作40年,终于把自己变成了读者的陌生人?我先说我自己熟悉的那个我。
实话说,每一个作家写作的过程,其实都难以摆脱要成名成家、在读者面前混一个脸熟的虚荣。我也是这种情况。最初发表作品那年是20岁,那时候写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出人头地;要通过写作,把自己从乡下人变成城里人。这和于连要从巴黎郊区到巴黎一样。但是,当这个目的实现了,下一个满带欲望的目的就又产生了。也就是说,当自己成了“城里人”,又忽然有一天,觉得自己也许能够成名作家,也许能够在许多读者面前混得脸熟,成为所谓的“名人”。这是非常庸俗和实在的目的,但也是那时我确切而最主要的写作动力。
庸俗,但非常重要。
从最初要通过写作进城到又有了要成名成家的欲望——好听的说法是理想——这个过程大概用了四五年。应该是在1983年的时候,我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那是我一生创作的第一个中篇,叫《小村小河》,4万多字。这部中篇,写的偶然也自然。它写的是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这个故事,今天讲起来几乎没多少意义。故事很像前苏联作家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诚实言,我最初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一种精神的抄袭。没有抄袭故事,没有抄袭文字,但抄袭了那个小说的精神。拉斯普京的小说《活着,可要记住》,写的是在一次大战中,整个农庄的男的都去当兵了,然而主角却从前线当了逃兵回到了农庄。因为整个农庄男的都在前线,农庄里都是老人和妇女,这样他就不敢回家,不敢出现在农庄。于是,他妻子就让他藏在村庄外边的一个地窖里。她每天给他送饭到庄外地窖边——就像北方冬天储藏红薯那样的几米深的地窖。这样他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到那地窖边上,看周围没有人,就学几声狼叫。男的听到妻子的狼叫声,就从地窖爬出来,吃饭,和妻子恩爱等。小说的最后写到,一天一天的,终于他妻子学狼叫的声音学得像极了,有一次冬天荒野无人,他妻子学了狼叫后,果然招来了一大群真的饿极了的狼。
这小说不仅写到真的狼来了,还写了之后他妻子发现自己怀孕了,肚子越来越大,为了不让农庄的人知道他丈夫当了逃兵回来了,可自己的肚子又越来越鲜明,怎么办?那就得和农庄里没有当兵的傻痴真真假假有关系。这就是拉斯普京的《活着,就要记住》的大致故事。我的《小村小河》,故事的精神是从这儿开始的,同样写一个士兵在反击战中,所有的人——一个连队全部战死,而最后,他却神奇地活了下来。怎么活下来的?虽然没有人知道,但人人都知道他一定是贪生怕死才能活着回来的。回来后,他没有立功,没有提干,就这样安安全全、平平静静回到了他的村庄。然而之后,他虽然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回到了母亲身边,但当妻子和母亲知道他不是英雄,可能是逃兵后,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变了。甚至到了晚上,他和妻子做爱,发现妻子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充满床笫激情的妻子了。甚至母亲也不是原来那个对他无所不容、慈爱无边的母亲了。
小说的故事大概就这样。
你们看,这个小说的精神和《活者,就要记住》的小说精神是多么地像。我经常说,这是小说精神的抄袭。
《小村小河》这个小说,我写得非常顺畅,而且在写作中还不断掉泪。既然都把自己感动了,我想它一定是部好小说,写完后我专门寄给军队的《昆仑》
杂志
编辑部。为了证明编辑部看没看这部小说,我还用胶水在某一页粘了一下。后来,一个月后,编辑部还是给我退稿了。盖了一个公章就退了。然后我去看那被我粘了的某一页,发现那页还粘着。就是说,没有编辑认真看完这部小说。
同样是这部小说,同样是这个稿子,过了一个年头,到1984年年底,《昆仑》编辑部有一个青年作家叫海波,那时他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几乎是他改变了我的写作命运。因为当时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社长要退休,社长要回到他原来的老部队去看看,《昆仑》编辑部的青年作家海波,就跟着这个社长去老社长的老部队。这个老部队,就是我这代人相当熟悉的“沙家浜团”。就是汪曾祺先生写的那个著名京剧《沙家浜》的原部队。因为我是那个部队的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新提干的文化干事,就陪了他们两天。两天后他们走的时候,我又把那部中篇的稿子交给了这位青年作家海波。在当时,海波已经拿过全国小说奖,红得发紫,他拿起我的小说,就顺手扔到了送他们的轿车是后备箱。大概三个小时以后,下午三四点我刚上班,他们从河南的商丘到了开封,作家海波居然给我打来电话,他问我说“你打过仗没有?”我说“干嘛?”他说“你没打过仗,到过前线没?”我说“你干嘛?”他说“你没打前线,没打过仗,怎么就写了前线的战争小说?”我说“没有谁规定说没去打过仗就不能写前线的小说呀”。他说“你们河南人说话怎么这么冲!”我说“你什么事情吗?”他说“我走到兰考的沙堆地,小便后顺便把稿子拿出来,在车上把我看哭了——现在通知你,这个小说可以发”;说“小说我还没看完,看了2/3,但是我掉了两次眼泪”。
然后他就把电话挂断了。
这是我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在1985年纪念长征60周年的《昆仑》上,因为这部小说充满着反战情绪,就在前线的“猫耳洞”传来传去,很受欢迎。当然,因为当时前线还在打仗,这小说对“逃兵”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自然不能过多的宣传和评论。可对我而言,这部小说所带来的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1985年,我的孩子出生了。我的母亲到开封帮我带孩子,那一期《昆仑》杂志也刚好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寄到家里来,并几乎同时,还寄来了800元的稿费单。
800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钱。于是我母亲就拿着哪一期的刊物,数了数我的小说大概有20页,这样她就说:“写这么一点,就能挣800块钱,那你可以一生就干这件事情,又不用下地,风吹不到,雨淋不到,一生做这个事情倒很好。”我当时就觉得确实是这样,又有名,又有利,为什么不一生就做这件事情呢?
我就决计一生就做这件事情了。
一心一意要名利双收,成名成家了。
然而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写着写着,简单地“混个脸熟”的要求是不能自我满足的。慢慢地,自己希望做一个读者和批评家的“陌生人”。这时候,我的写作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你作为一个作家,在读者中间混个脸熟、在同行之间混个脸熟是容易的,但是想成为读者的陌生人,那是非常困难的。实话实说,你不满足于读者对你的喜欢。你更渴望批评家对你的喜欢。因为批评家是读者中的读者,是更高一层的读者——我这样说,有点得罪大家,但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那时候,“混个脸熟”的目的达到了,甚至在我年轻的时候,大家说我“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年”,这就是快和脸熟之条件、之结果。于是这时候就想做一个读者的陌生人,做批评家的陌生人。这中间的写作就发生了许多变化,有非常多的曲折。
长话短说,我的小说变化——作为读者的陌生人的那个作家,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是我写作的一段最好的时期,因为为了陌生,就在不经意之间,每隔两年就有一部长篇:《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等;中篇小说有《黄金洞》《年月日》《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自己确实把自己在读者和批评家面前变得陌生起来了。可是到后来——请允许我非常直白地说,后来我的小说确实有了问题——我不断地说一句话:“禁书不等于是好书。”我也为此演讲和写文章——但无论如何,从这个时候开始,陌生让我成了这方面最受争议的作家了。在一些作品上,我的写作是粗糙的,争议是有道理的。比如《为人民服务》,我不以为它是什么好小说。这个反省对我很重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从一种陌生走向了另一种陌生?当然,这不单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就小说言,种种原因,看着玩玩可以,消遣可以,但艺术上它是粗糙的,不够成熟的。
《为人民服务》写完是2003年。那是非常有趣的一年,孩子要考学,还要搬家装修房子,居然还写了三四十万字的小说《受活》。在《受活》这部小说没写完之前,有一个好朋友,他是批评刊物《当代作家评论》的主编,他心血来潮,那年在批评刊物上,突然决定每期要发一部中篇小说。就从他有了这个决定开始,他就让我一定要给他写一个中篇,到2004年下半年,他要编第六期刊物了(双月刊),我还没有给他写,于是他非常生气。可那时候我刚写完《受活》,脑子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纯粹是为了这次刊物的需要,为了朋友,我就从《坚硬如水》那部长篇的边角料中拿出了一个情节,想把这个情节扩展成一个中篇。在这个情况下,恰恰因为这个情节是黄色情节,因为自己那时还年轻,荷尔蒙过剩,那个情节就写得激情澎湃。结果他只要3万字左右,我一周时间,就写了5万多字,他打电话问写完了没有?我说快写完了。他问写了多长?我说有6万字了。他说,我只要3万字,你却写了6万字,那你就慢慢写吧,我不要这个稿子了。
这样我就不慌不忙了,大概用了10天吧,就写了现在这个臭名昭著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谈了,但我要讲一点:这是一部值得反省的小说,是不成熟的作品。今天回忆起来,我一生的命运,人生中没有一件大事情和文学无关。《为人民服务》给那么多朋友带来的麻烦,让我终生内疚。真的对不起《花城》杂志社,对不起我原来所在的部队,对不起北京作协。就是在这种内疚的境况下,总是想戴罪立功,想写一部好小说。想写个好小说,让大家理解这个作家没有那么糟,于是就写了《丁庄梦》。实在说,《丁庄梦》是我写的最善良、最有道德感的小说。写这部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表现好一点,想写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温暖来。可结果——这部小说的结果,我们也不去谈它,大家都知道。但就我的本意说,我所有的写作,都没有写它时善良和温情。也是实在说,从艺术上去讲,《丁庄梦》远比《为人民服务》好得多。但就是从这时起,从这两部小说开始,我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家真真正正的陌生人。
我成了文学和读者面前的一个过路人。
第二,那个被误读的阎连科
现在进入今天要讲的另外一个话题,我想讲误读和被误读。从某种角度说,许多作品都是误读的一个过程;许多好作品,相对作家写作的本意言,是因为可以不断被误读才是好作品。但也还是要说,并不是每一位被误读的作家都是好作家;每一部被误读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尤其是我,我以为我是在被误读的过程中,变成了大家几乎不认识的人。
今天的活动,我不是为了《田湖的孩子》这本小书卖得好才来和大家聊天的。我是想和大家聊天才要来。站在这里,我就想说误读成就了小说,也成就一个作家;但同时,误读也伤害一部小说、伤害一个作家。批评、误读《为人民服务》,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丁庄梦》,则完全是处于被过度误读的过程中。我写那部小说的温情、温暖和善意,在误读中被忽略不计了。从道德上讲,那个艾滋病村,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美好。真实村庄内部人性的黑暗和绝望,完全超出大家的想象。但事实上,我在小说中写出的美,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我想恰恰在这一点上,我是美化了那个村庄,美化了现实。小说里面丁水阳老人的形象,今天看完全是道德化的形象,但这一切,都被巨大的误读淹没了。误读如同夏季泛滥的黄河,而一部作品、一个人,无非是黄河岸边的一棵小树或者一片未及成熟的庄稼地。《丁庄梦》之后,我写了《风雅颂》,《风雅颂》也同样给我带来了许多误读和误解。加之之后大家没有读到的《四书》和《日熄》,终于我被误读的巨流所淹没,不仅成了读者的一个陌生人,而且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以《四书》之后写作的《炸裂志》为例说说,今天去看《炸裂志》,里面有无数令我着迷的细节,比如说《炸裂志》当中有一个细节,写村长当镇长时,他和以前的女秘书有一点点的暧昧关系,他当村长的时候,人家不同意,但他当了镇长权利变大时,那女秘书的衣服扣子就自动解开了。这个细节有一点非常清晰,即所谓的“真实”,所谓的“神实主义”。比如《炸裂志》中写到的拆迁,我没有写拆迁的任何过程,只是写警察围着那房子跑了一圈,那房子就自然拆掉了;写修建亚洲最大的飞机场,我并不写施工,只写推土机过去之后,鲜血遍地,人的手指头一节一节地铺在地上,于是那个飞机跑道就修成了。如此等等,是这些东西令我着迷,促使我的写作。可结果,小说出版之后,却是完全被误读为另外的意义了。
误读中还有一点,大家多说阎连科的小说特别历史化、政治化、现实化;特别焦虑地关注当下生活,是为了外国读者而写作。这一点的认识,和国外的反应恰恰相反。我们以《四书》为例,有人说阎连科的这部小说,之所以在取材上选择故事的背景为“1957”、“三年大饥荒”、“大跃进”及“大炼钢铁”等敏感的历史节点,目的就是为了西方。而事实上,国外读者对这部小说关注的,恰恰不是这些,而是这部小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去结构小说;为什么用圣经的方式和语言去讲故事;为什么写这么一群无名无姓的人物,比如那个“天的孩子”,他也许是八岁、九岁,或者十几岁,这个没有准确年龄的孩子,他也许是希特勒,也许是耶稣;也许早期是希特勒,而最后变得像上帝和耶稣。那里的读者并不怎么关心小说的历史背景,他们更关心的是迷人的情节细节。这部小说大约有近20种语言的翻译本,各国读者谈论最多的都是小说的艺术性,而非故事发生的年代和背景,这如同我们关心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关心的是人物、人性和情节与细节,并不关心贵族阶级的兴盛和没落;也如同我们看《红楼梦》,只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才能看到封建阶级和制度的残酷性,而我们作为普通读者看懂的只能说是人物、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性。说到那些历史和政治,只有一部分本土读者才更为关心它,并不惜误解和放大。这些读者,其实除了从历史和政治去关心小说外,不太会从艺术角度,或不愿从艺术上去理解一部小说。他们不关心《四书》的小说语言从哪儿来的,和《圣经》是什么关系;不关心这部小说和西西弗神话的联系,也不关心小说的人物为什么每个人没有名字、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奇特——尤其孩子的形象;也不关心小说中那个作家的形象和今天的作家有什么关系,如此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不关心,而只关心你为什么写了那个“超越范围”的东西。
我以为,某些中国读者和批评家,其本身对历史和政治的过度敏感,是造成许多小说被加倍误读、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是《为人民服务》这么一个政治化的小说,外国人也多是在看情爱男女,多是消遣无聊,而非我们想的那样。
实在说,走遍全世界,对小说的解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对艺术的理解这么简单,并导致这个简单带来的过度在某些方面的丰富和误读。同样是误读,我们的误读和他们的误读不一样。他们会因为误读而夸大小说中的艺术,而我们恰恰相反。
我经常说,我和许多中国作家的写作,很难逃脱和拉美文学的关系。比如我,除了和拉美文学、美国文学的关系外,还明显受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影响。可到了西班牙,你会发现没有人会说你的小说和拉美小说有关系,小说艺术的奇特也就奇特在这儿。继续说《四书》,我到西班牙去宣传这本小说时,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那个镇上有一个读书会,因为第一次有中国作家到那儿,能坐50人的书店到了100多个人。他们不关心你写什么,只关心你为什么要这样写。而在关心你为何这样写的过程中,也没有人理解你的小说和拉美小说有关系——这,是美好的“误读”的过程。而我们的阅读,其理解和误读,和这些是恰恰相反的。
我以为,阎连科之所以成了今天这样子,成了读者的路人和大家的陌生人,除了我作品本身的许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误读把阎连科变成了今天这样子,让我完全成了中国读者、批评家乃至于其他方面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不是阎连科渴望的那个艺术上的陌生人。或者说,你是被秩序化、格式化、陌生化了的符号和路标。而这个符号和路标,不是我早期主动的陌生和自求,而是后来的“被陌生”,是一种他需而非自己之塑造。
第三,渴望回归到读者身边去
这个问题是在被过度误读之后,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变得非常想回归到读者身边来,非常想和本土读者交流和互动。《我与父辈》出版后,当年卖得非常好,现在它也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当时做出版的朋友对我说,写完《我与父辈》之后,我应该再写一个有关家族女性的纪实散文。可那时,我以为写这个对我没有写作的难度,坐下回忆一下就可以写,所以反而没有去写它,而是去写了《四书》《炸裂志》和后来的《日熄》,这些小说不管它好与不好,对我来说是有挑战的,是有难度的,所以我更愿意去写它。然而今天我觉得我这样的想法未必百分百地都正确。在《日熄》之后,不知为何我的写作变得特别渴望某种回归。可能是年龄大了,如同出门远行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希望叶落归根吧,我希望我并不只在读者面前是个陌生人,也希望是个熟悉的人。我经常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写作,并渴望和读者坐在一块交流和谈话。所以我想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渴望写作的回归。
去年发了一部小长篇,叫《速求共眠》。那部小说写作的目的没别的,就是希望出版,想和读者、和大家见面和聊天。希望让读者看到我的小说。希望你们知道阎连科还在写作,而且相当勤奋,笔耕不辍。那是一部纯粹为了调整自己而写的小说,乃至于第一动机就是出版和读者。渴望出版是第一,只有通过出版才可以和读者交流。《速求共眠》从去年发表到现在,种种原因没有出版,(最近可能会出版),所谓的交流其实没有形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田湖的孩子》这本散文的出版就特别有意义。对我来说甚至有些“划时代”。这本书,卖得好不好无所谓,我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本书能和读者见上面,因此也非常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同仁把这本书推出来。通过《我与父辈》《田湖的孩子》《速求共眠》这样的写作,我希望大家能看到阎连科的AB面。如果大家以前知道的我是A面,那么现在是B面,以后是C面或D面。我希望大家看到这个作家内心柔软的那一面,渴望和读者交流的那一面,让大家知道他的内心和大家一模样,并不完全是大家的那个陌生人。
包括我现在的写作,包括我说的《日熄》,写作的时候我非常清楚是在调整自己,不会特别关注一些焦虑不安的现实问题。《日熄》其实是和当年的《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一样的作品,没有更详实、具体的历史和现实,几乎完全是想象。当然它的内在精神是真实的、现实的,可惜它在被出版的过程中,有被过度地误读而夭折了。
一个写作者,从大家熟悉的作家变成大家的一个路人和陌生人,又从陌生者希望变成读者、批评家,乃至整个出版界原来都熟悉的那个人,这个心路的历程,没有谁比我体会得更深刻,也没有谁比我更深切并无法、无力地去讲清楚它。我没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楚和明白,那些不清楚的东西就留给你们的填补和我在日后的写作里。
最近,我写了一部新的长篇,它仍然没有以前我小说中的中国现实和精神存在。它完全是写人的。写人的物质生存、吃喝拉撒,不管它出版不出版,我想这就是阎连科写作的变化。我的写作起起伏伏,有非常多的话要站在这里和大家讲:从那个大家熟悉的作家到陌生人,又从陌生渴望回到熟悉的人;回到熟悉的人,也又不是以前那个人。这如同极其玄乎的那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其中一言难尽的挣扎和变化,真是无以言表、不能不表和表而非表。毕竟走过了40年的写作道路,《四书》《日熄》的出版顺不顺利似乎对我不重要,但和读者交流的渴望却又越来越强烈。这儿说的读者交流,当然是中国本土的读者和交流。这种渴望是写完《日熄》之后开始的。《日熄》是写一个村庄,夏天乡村收麦子非常辛劳,因为辛劳和疲倦,人们睡觉就会梦游。梦游其实是一种病,是某一瞬间和特殊阶段的精神病和传染病。在人类的战争期间,有过很多梦游中的开枪打仗和死亡。就是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梦游症会一个传一个,最后一个村庄、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的人都在梦游过程中间失去白天人的理性了。这是一部非常自我和想象的小说。但它被太多人过度地解读而造成了今天无法出版的局面。我是在这之后,写了简单到让人无法过度解读的《速求共眠》。
因为《速求共眠》也没有出版,就又补充、写作了《田湖的孩子》。
我已经五年没有和读者像今天这么交流过,特别想清清楚楚地讲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想回答和探讨我是谁的陌生人。想说请误读给一个作家带来的伤害。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没有写出过好小说,但其长处是:一是勤奋,很少有中国作家能够像我这样勤奋,只要在家,早上7点起床,8点一定坐下写作,风雨无阻,天天如此,哪怕是远行出差,回来后时差让我昏头昏脑,在倒不过来的时差中,第二天我也还是会坐在那儿写上2000字。年年、天天都如此,写2000字以后下午再见人,再做别的事。二是我以为我是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我知道我没有写出好小说的问题在哪儿,我知道我每部小说都有什么问题存在着。之所以我会不断地写作,是因为我知道我的写作中有许多问题,特别希望在下一部小说里,把它纠正过来。每一部新小说的写作,都是对上一部小说遗憾的填补。当有一天我发现我写出了完美无缺的小说了,无可填补了,我的写作就可能要停止、终止了。上一部小说留下的遗憾,正是下一部写作的动力。上一个小说存在的问题,在下一部小说中解决;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这就是我写作的过程,也是心路历程。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我是谁的陌生人”,其实真正谈论的,是希望一个回归到读者中间的阎连科。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故事作文》杂志,全国征稿!
总奖28万元 | 「科幻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4
《逝》(InWonYik)
5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6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