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王安忆:35年前美国行,仿佛人生一场预演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1-18 18:00:00
21285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采访者:许旸
被访者:王安忆
1983年,57岁的茹志鹃、29岁的王安忆,同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三年后,这对母女作家唯一的日记合璧之作
出版
,记录了1983年8月30日至12月27日俩人各自的所见所感。如今,忆起当年近四个月时光,王安忆直言这是她人生中“潜移默化影响未来”的一段经历,“仿佛人生的一场预演”。
35年前,在“五月花”学生公寓,当时赴美的中国作家包下了第八层,王安忆和妈妈住一单元,每单元有两套卧室和工作室,一套洗澡间和厨房。当时美国丰盛的物质生活,令新婚不久的王安忆很是迷恋,她在日记里事无巨细地描写汉堡包的模样和口味、商场里打折的牛仔裤;初次接触西方创意写作“解剖式”教学,她发现和国内常见的“概括中心思想”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与其他国家写作者交流时,王安忆明白了一个事实,中国作家读的外国小说译本,远超过
外国作家读中国作品。
一系列的冲击、反差,母女双重视角的交织、比对,在新近再版的《母女同游美利坚》中随时间沉淀愈发凸显。从文学史角度看,很少有一本书可以同时照见中国当代文学两代重要作家的心路,书中贴肤贴肉的刻画,不纯是异域风光的描绘,还有东西方文学艺术交流的鲜活掠影,以及对美国社会多个层面的体察。
在美期间的种种震荡、不解、暗下决心,如同水面被击中后泛起的层层涟漪,让王安忆在此后的岁月萌生了两个愿望:当老师教写作、创办中国的“爱荷华写作计划”。念念不忘,终有回响。2008年王安忆主持启动“上海写作计划”,每年邀请十余名海外作家驻沪当两个月“上海市民”;2010年她在复旦大学领衔授课创意写作硕士课程,讲写作的甘苦、得失和隐秘的经验……
母亲名字里的“鹃”常被误写为“娟”,这令人沮丧又无奈
记者:1986年《母女漫游美利坚》简体字版、《母女同游美利坚》繁体字版出版,为何30多年后选择再版这本日记?
王安忆:1983年我随母亲茹志鹃和吴祖光先生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特别重要。本来当时写在日记本上,是不打算公开给别人看的,因为对每一种细微体验都很珍惜,当宝贝一样,写得很啰嗦,事无巨细,不懂得归纳筛选,一股脑全倾泻于笔端。当时也是母亲的点子,她提议出书,30多年过去了再看,这些记录有了历史资料的价值,真实反映了我们母女当时的所见所感。
母亲走了20年。我发现不少人包括文学从业者,似已不记得我母亲茹志鹃的准确写法,常将名字里的“鹃”改作“娟”。一个用文字留下生命痕迹的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又无奈的事。因此,当年轻出版人提出重版这本日记,以纪念母亲去世20年,我心中十分感动和欣慰。
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从上海到了美国爱荷华州后,会有强烈的“文化冲击”感吗?日记里有不少笔墨描述美国的物质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王安忆:整体来说,外国友人对我们是好奇、友好兼有。而美国那种丰裕、富饶、开放的物质生活十分炫目,新鲜感十足,对于经历过匮乏时代的我们来说,不产生迷恋是很难的。上世纪80年代国内哪有饮料汽水喝?还得用兑换券,当时美国无处不在的便利店、超市货架上摆满可口可乐,感觉像不要钱一样的买零食;还有各种口味的冰淇淋,琳琅满目,我一般趁快要打烊的时候踩点去买,给的分量尤其多。
那时候出国回来,每人都可以带一个大件,像彩色电视机、录音机和冰箱,都是有配额的。有时我自己的配额还会被家人朋友预定掉。但渐渐我明白了,丰盛的物质没什么了不起,光有物质是不会使人幸福的。从美国回国后我经历了精神上的危机。最近几十年,当中国的物质生活呼啸扑面而来的时候,我反而变得很有抵抗力。在美国的日子就像打了预防针,眼界扩大了,我不像其他人那么备受冲击,感觉自己学会了辨别什么是已经走过的路、什么是象征未来的。
记者:当时母女同行,妈妈会给你一些有关写作的建议吗?
王安忆:很奇怪的,我俩在一起时几乎不聊文学。去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就是因母亲而成行,不承认也得承认。年轻气盛的我,心底是很叛逆的。和母亲因一些生活琐事斗嘴,同在美国的作家陈映真也看出来了,说我“故意反对母亲”。出国对于她不是新鲜事,但是这一回,与女儿同行,使她格外开心。合出一本旅美日记,是母亲的创意,我无法反对,因为内心受着诱惑,同时不得不再次接受捆绑。我总是极力挣脱与母亲的捆绑,身为著名作家的女儿,成长中的反叛期延长并且加剧。妈妈一直比较淡定,在美国,她看我天真地和别人争吵,眼神里多是宠溺欣赏的,做父母的对儿女都不是客观的吧。
重读这些日记,母亲的依然是好,她能够准确地窥察并且表达美国,还有她自己。她向来又是个讲究文字的写者,从不随便下笔。无论是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认识,还是内部精神的立场观念,母亲不知高我多少筹。相比之下,我的日记就是一本流水账,事无巨细,来不及思考、提炼、去芜存菁,冗长、拉杂、琐碎、无趣,文字且“水”得可怕。就像一个饥渴的人,面对盛宴,什么都好,什么都要。要说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老实,老实地记录了那段生活。
西方创意写作班的教法当时我很抗拒,现在想想也有可取之处。放在全球纬度,当代中国作家水平一点也不比其他国家的差
记者:你在日记里写“为什么只承认英语一种语言呢?其实,中文,是被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运用着。而且,中文有着极大的魅力,一个字就是一个境界。然而,对这境界,我究竟又了解了多少呢?尽管我说汉语。我忽然沮丧起来,真正地沮丧起来。”当时,你对东西方文学交流的“有效性”并不抱特别高的期待?
王安忆:我一直认为,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了解,远远超出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程度。我们几乎翻译了欧美市场上所有知名的小说,如数家珍,但美国人其实不太读翻译作品的。过去一段时间,西方读者翻阅中国作家文学作品,不少是出于“猎奇”心态,想从字里行间找符合他们想象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描写段落。这对作家的伤害性是很大的。
我个人觉得,放在全球纬度来看,当代中国作家的水平一点也不比其他国家的差。
记者:你在美国参与旁听了创意写作课,西方的教学理念有哪些让你印象特别深的?
王安忆:一位曾当过作家王蒙英语教员的朋友告诉我,此前王蒙来爱荷华写作计划,上课氛围很轻松,“教两小时英语,喝两小时的酒”。我曾去旁听了一个创意写作实践课,很多新鲜的理念,但我并不太感兴趣,当时更多是震惊,原来写作是这样教?授课非常技术流,“解剖学”式的,比如哪句话介词用得太多、念出来语句不利落等等,侧重小说的内部结构。而国内更倾向解析小说与外部的关系。一开始我很难理解西方这种写作方法,后来我自己在复旦教创意写作班,逐步明白不同理念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土壤的,取其长吧。
记者:记得你很喜欢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你对美国文学有什么突出的感受?
王安忆:我去年一个夏天都在看斯蒂芬·金的小说,但他近几年新作明显不如早中期作品了。他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但他的才华是被经纪人控制的,后者会管束着作者的情节走向,细化到哪一页要出现一个高潮,抖一个包袱,转折点、笑点、泪点都要规划好。这搞得故事很厚,当然,类型小说不能太薄,但故事弄得很“套路”。我发现欧美不少作家的经纪人比我们的文学编辑还有支配力,他们要求作家保持悬念,但也不要浪费读者的时间。这种经纪人机制会毁了写作。
刚到美国时,我觉得当地的年轻大学生看上去很单纯,特别天真。美国小说整体上似乎也是这种感觉,很原始的,蛮荒的,缺少历史感,多是写人和自然的搏斗,所以我个人不大喜欢海明威或杰克·伦敦。英国小说更有劲些,像石黑一雄或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里有浓浓的阶级意味,带来冲突和困境,以及如影随行的偏见。但正是有了偏见,故事也就跟着来了。相比之下,中国小说还是和英国比较相像。
过于产业化的类型小说少有思想价值,急于表达思想的纯文学变得不好看;更糟的是,现在学生的阅读量太低了
记者:你有个观点,如今小说变得越来越学院化,不少作家不再“好好讲故事”了?
王安忆:一些写作者要么沉迷于写杯中风波,或是内心小情绪,要么急于在小说中表达思想和观点。当然有个原因是,现在小说的“内部分工”愈发明显,不光是国内,外国的小说市场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讲故事几乎都归到类型小说范畴,思想部分要纯文学来承担。所谓纯文学就变得很不好看了,过于产业化的类型小说也少有思想价值。
记者: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与20世纪同行:现代文学与当代中国”研讨会上,你感叹文学黄金时代的周期走完了。
王安忆:时光飞逝,没想到1980年代离现在已经那么远了,可以说是一个文学时代过去了。当代文学一直有或显著或潜在的变动,然而到了今天,文学运动却沉寂了,或许需要在别的地方重新开始。我很庆幸生逢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黄金期,我们这一代作家是在最好的时代进入文学创作中来。不过,我也不会特别悲观,正视现实吧,目前文学的沉寂现象也很正常。
记者:年轻学子上你的课,对哪些话题更有兴趣?
王安忆:我发现,如今最优秀的人才几乎不做文学这一行了。这几年我带的硕士班里,除了少数青年作家,好几个最高分的学生毕业后,都不从事文学行当。很可惜,现在专职文学的投入产出比太低,好多编故事的人投身游戏公司做脚本或当影视编剧。另一方面,有的学生阅读量真的太低了。一位学生聊起要写爱情,我问对方看过哪些爱情小说,得到的回答是电影《山楂树之恋》,这天就没法聊下去了。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男频主题征稿
《故事作文》杂志,全国征稿!
总奖28万元 | 「科幻小说大赛」征稿启事
4
《逝》(InWonYik)
5
首奖20000元 | 第8届「儿童文学」 短篇童话大赛征稿启事
6
本书<<浙东革命老区史记>>,原为<<侵略与反侵略>>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