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历史] 追忆老二届慈中流年(三)

[复制链接]
卢老师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6-12-3 09: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下篇    追忆学子勤学
一.勤奋学习
1957年,当我们接到慈中录取通知书时,首先是兴奋,但随着入学报到的日子临近,又有些胆怯,这毕竟是第一次离家独自外出,我们在校中是小弟弟。当汽车接近浒山站,我们内心的兴奋、紧张与胆怯交织而成的心情无法言说。下了汽车,我们看到学校的几位“老大哥”(学长)在站台上举牌迎接新生,他们热情地迎上来,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嘘寒问暖,我心里的胆怯情绪一下子消失了。在“老大哥”的带领下,从站经东门走到大塘下团圈校所在地。这一路上,老大哥向我们介绍学校情况,介绍这座风光秀丽的三北县城。到校后“老大哥”给我们讲解报到程序,带领我们办理入校手续。办完这一切已是中午时分,“老大哥”带我去草舍(礼堂)食堂吃饭。那时学生食堂不是饭票制,而是包伙。“老大哥”嘱咐我要多吃,要吃饱。在入学第一天,我便深切地感受到兄弟班同学之间的友爱。在入学第一周里,“老大哥”和少先队辅导员陈步新等(后来我才知道辅导员其实是高年级学生)带领我们游览校园,帮助我们尽快熟悉学校。入学第一周还进行了入学教育,主要内容是要珍惜中学的学习机会,强调“学习是学生天职”的思想意识。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是我们那一代中学生普遍接受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学习十分刻苦,上课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想方设法利用答疑环节多向老师请教。当时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爱好小组,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那时学校非常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活动,那时的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实践性教学也比较多。习题课和讨论课是当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习题课是通过做习题,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学生欢迎的习题课老师,不仅要讲明白当堂课的练习题怎么解,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过我们语文的是黄满云老师,他是舟山人,讲带宁波话的普通话。黄老师和蔼可亲,谈吐幽默,课讲得好,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特别记得教范文古诗《卖炭翁》时,熟透两头,有声有色的赏析着: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并深刻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听学了极受教育。黄老师除了要求我们上好每节语文课以外,还鼓励我们多读课外书,常常从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分发给同学们阅读。由于老师的影响,我们班上渐渐形成了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不少同学成了“小书迷”,我们看书速度奇快,三五天就一本,简直就是狼吞虎咽。自此开始,直到三年级毕业,“小书迷”们一直如饥似渴地传阅各种图书。什么童话啊、寓言啊、民间故事啊,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小儿科”了,记得我们当时传阅的大部头图书就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林海雪原》、《保卫延安》、《暴风骤雨》、《把一切献给党》、《山乡巨变》、《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卓娅和苏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将近二十本。这些书中极大部分是向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但也有的是同学们你一本我一本从家里带来的,有的还是向亲戚朋友借来的。教过数学是马元佐老师,他与我祖父是老同事、语数老搭档,五十来岁,高大身材,面庞清秀,头发微白。他多才多艺,不但数学教得好,而且能打武术,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好,还能声情并茂地革命故事,同学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记得他生前我曾问其的父亲宗汉辛亥革命之事,马老师热诚地说:“多看你外公许少兰协编的六仓志中人物传,还有父在杭州政法学校同窗叶宗寅先生传,让我们师生互学同奋进”,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记得在1960年6月跨地区统考(宁波嘉兴)时前,早在2月8日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已下决心赶超先进。特别到3月14日,施永宽老师在学校工作计划的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 “誓夺全省第一,跃入全国先进行列”。我们满怀着雄心壮志,考试前的日夜鏖战,狠抓教学质量,教师争相发挥积极性,懂得探索学习的方法,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独立思考与请教老师、同学相结合,同学之间取长补短。不管夏日闷热的空气加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疲劳,可是这就是我们要走统考复习最艰苦之路,但张弛有度,社团集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在多采中的轻松愉快,刊出校报(黑板报)的一丝不苟,篮球场上的博杀等。学海书林,登高远眺,充实和完善自我,领悟为人处世的真谛。中学时代是人生阶梯上最重要的一级,是我们最值得珍惜自豪的岁月。回顾成绩,并不是偶然,其原因:当时学生家庭普遍较为贫困,都有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高度责任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的态度,具有发现问题、解诀问题的意识和合理、有效安排时间的意识,在慈溪中学 “我们是一家” ,从这个信念而走到一起,组成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的高考与统考班级。
课外兴趣小组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发展学生志趣爱好,服务和深化课堂教学。项目有文学、科技等讲座,有读书读报、时事讨论,有种植饲养,有测绘制图,有美术工艺、乐器等,学生自愿参加,学科教研组指导,每周活动一次,在课外进行。试验嫁接作物花卉,办 “百草园” ,科学养鸡,农场中试种丰产棉及咸草,试测校场,绘校平面图,校内种树植草,养畜,装电灯装收音机,种玉米蔬菜等,激发学生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的兴趣,还向省体训队输送运动员,参加县举办的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还组织参加军训,到解放军营房野营学军,到龙南参观学农田,并祭扫烈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肓。
当时同学们生活俭朴,学习勤奋,好些同学穿着土布做的衣服,自己担着铺盖行李来校上学。学生有 “爱学习、会学习” 的特点,同学从最初相识那一刻的兴奋转转到学习生活之中,一个寝室12位同学,拥挤中显得井井有条,生活的清苦磨练着同学们的意志。学校极具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措施,使得学生在海绵汲水般吸取知识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增强体魄。埋头苦读、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一天的生活从起床铃到出操铃,只有短短的15分钟,在晨曦中的绕操场早跑中开始,又以教室里电灯下的自修结束。学生有 “自信自主,勤奋刻苦” 好精神,注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教育、管理与发展的能力。学习中恨不得一天就把老师所有掌握的知识教给我们,学生如同粗气的小牛,不管冬日严寒之际,在西大操畅上奋力跑步时大口喘气,鼻子红彤彤的,使人感动与佩服学生练身之情。
在学生中开展 “我们爱科学” 活动,即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第二课堂),它在激发学生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的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引起普遍重视,活动开展更为广泛,有和学科配合的,如书法绘画、采访编报、采集标本、自制教具、理化实验等;农忙劳动每学期2周,创学三好班,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好,学校教学秩序井井有条。体育卫生工作也很好,被评为先进达标学校;配有专职校医,设医务室,有兼职的生活辅导和女生指导,使学生健康成长。体育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克服各种障碍,勤学苦练互帮互学,坚持全面发展,得到了校内外群众的一致赞扬。夏云卿等多人被军官学校招收录取为学员。以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更为广泛,与学科紧密配合,如书画、影评、采访、编报、采集标本、自制教具、理化实验等;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如摄影、篆刻、集邮、园艺等;有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如草编、针织、工艺等。参观农场和农业合作社。
金山扫盲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胜利鼓舞下,全县又一次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建立县扫盲协会,在农村生产合作社办民校,1958年下半年开始,工农教育特别是农村扫盲,出现了思想重视、声势大、发动面广的新局面。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县城乡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三北均走在扫盲运动之前例,本人也是那场扫盲运动的亲历者。曾记得为落实 “全县三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开展送字上门活动,当好小先生。”县里指示,学校组织各班级多次定期定点去浒山各地进行扫盲工作。我们班包干南金山村,那时农村没有电灯,大的速成识字班就点一盏汽灯,是一种将液体燃料汽化后燃烧照明的灯,加上油,装好纱罩,点燃时打气;小的夜校就用煤油灯,每晚要花不少煤油,买煤油的钱要村里开支,有些村没有钱就由学员凑)。义务教员的我们则顶风冒雨,徒步奔走于各教学点之间,每晚一个村庄,轮流进行识字教学,并指导乡、村开展“扫盲”工作,推广“速成识字法”。
群众有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三北地区根据“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机动学,力争不停学”的学习原则,创造了课堂跟着生产走、学习内容跟着农活走、民师跟着学员走、书本跟着人走的“四跟四走”的好方法。除了学习固定的课本外,还做到农活干什么,民师就教什么。促使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加文化学习。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如,在算术教学上,把运算方法编成顺口溜帮助学员记忆。加法的顺口溜是:“上下数位要对齐,开始相加右边起,个位十位要记清,算够十个要进一”。乘法的顺口溜是:“要把乘法学习好,先要背会九九表,心算笔算两结合,逐位相乘要记牢。”大家学得很有兴趣,尝到了学习文化的甜头,学习劲头越来越大。社员们编歌唱道:“窗下灯火像星星,屋里社员数不清,学习文化不留停,书声绕绕闹盈盈。”、“一张白纸四方裁,男女老少读书来,扫除文盲进高小,劳动人民当秀才。”
二、艰苦劳动锻炼
老二届从进校始,边勤学边劳动,平整地基,搬运砖瓦建筑材料,几乎是必修课。他们在老师带领下,撑船到外地运来石灰,掘池化石灰。盖屋瓦时,排成人梯,手手相递把一叠叠的瓦片安稳地传上屋顶,再或箕坐或蛙伏在房顶横梁椽柱间铺设瓦片。学生生力军的参与,加快了基建进程,还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建设费用。一张学生画于1959年9月的“校舍平面图”,说明学生也参与了新校园的设计,把所学的文化知识用于建设实践。1958年师生双手开辟慈溪中学大操场。经县政府同意,学校开辟学校西边荒滩坟地作大操场,每星期六下午的劳动课,校学生会组织300多人平整坟地,铺设煤渣,挖掘沙坑,摇船去当时的余姚横河湖塘下装细沙。一个学期的劳动建成了学校田径运动场,秋天,县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就在这里举行。
学生充满理想激情飞扬,学习上认真刻苦,组织学习小组,团结互助,克服困难,共同进步。其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每年都要安排数周农忙假,组织全校师生到数十里外的农村去参加“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四快三秋”等农业劳动(教学计划依然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在平时补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自己动手理发、补鞋。开垦学校内和周边荒地为农场,盖起饲养场。将校内所有空闲杂地划分包干到每个班级作为劳动基地,以种蔬菜为主,每周劳动课两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随班参加劳动,师生一起种菜、浇水、施肥、收获,基地上所收获的蔬菜全部卖给食堂改善师生伙食,其收入作班级活动经费。农场的地里深挖土种油菜,去长河农场移营养杯种棉花,为了改良土壤,师生们摇船拉纤去几十里外的海边装来咸泥壅地,严冬挖河泥积肥,疏通河道。同时,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各班班级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尤其是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化,高中的主题班会基本上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主持,班主任只当配角,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鼓励,聪明才智能够淋漓尽致地施展。
用“尊师、好学、求实” 的学风,听老师的话,课内外勤奋学习与艰苦劳动锻炼,使自已尽快成才,决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我们在1958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时,那时的基础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是慈中教育历史上的一大特色,学校每年都要安排数周农忙假,组织师生到县内,甚至转到镇海县骆驼桥农村参加 “双抢”、 “四快三秋” 等农事活动,早出晚归,中午被烈日晒,腿上被蚂蝗咬,但我们每晚收工时,哼着歌曲,人人都感到劳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快。小菜以东瓜为主,但饭是可以吃饱的,到掌起东灵湖劳动后,当地农业社还评出劳动积极分子,学生用 “11号” 车走回校复课。尽管如此,教学计划依然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因而普遍加班加点。
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后有理发、补鞋、种油菜,去长河农场移营养杯种棉花,在校西北角近河处筑起小高炉大炼钢铁,还有组织学生敲锣打鼓除 “四害” ,五爱堂电路与电灯学生边学边装出色完成任务,曾记得在江浦珠生物老师带领下,我在东六教室西石路旁种了白杨树,长成后,二树间加上一根横条木,再挂上一条短铁轨成学校打钟处,用铁榔头敲打铁条轨发号使令作息时间等。
1.开荒建场健身
(1)开荒建场。学校刚建校时,学校没有体育场,上体育课在简易的茅草屋食堂里。到1958年已有十三个班级,五百余名同学了,正好校西首有一大块荒坟地,经校方努力下县文教局同意在此坟地里建体育场。那时各班在劳动与体育委员带领下,凡每星期六下午劳动课总要组织三百余人来平整坟地,看见埋在地下的棺材一具有一具,倒塌棺材尸骨露在外面,同学们就是不畏惧,汗流浃背,挖的挖、掘的掘、担的担,劳动热枕十份高涨。通过一学期的辛勤劳动,体育场建成了。跑道铺上了煤渣,场内搞了两个跳远的沙坑,有双杠、单杠、吊环。西面用泥土搭起来一个平台,对一根旗杆。曾记得,全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这体育场内举行。那时的体育课,我们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跑,空旷而粗糙的跑道上,挥洒了我们汗与泪,在李进、陈翔龙老师催促下,我们奋力狂奔,即使身体很不好,甚至发烧的时侯,也要迈动沉重的双腿跑来,我们高喊着加油,为自己而加油,为同学而加油。
我们在1957年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以 “劳卫制” 项目为中心,成立体育锻炼小组和各种运动队,进行课余锻炼,并开展校内外友谊竞赛活动。组队参加全县运动会。开荒建四百米操场大助了我们锻炼身体的一臂之力,共建同享。
(2)体育健身。当时体育是在毛泽东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我地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广播体操”、“劳卫制”、“等级运动员制度”的颁布和推广;“全县田径、体操与中小学体育运动大会”的举办等一系列县内外体育比赛和交流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我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一个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热潮已经形成。母校做为一所名校,在此体育大潮中绝不甘落后。从校领导到各位体育老师,从高三毕业班的老大哥到刚刚入学的初一小弟弟全都动员起来了。那时最响亮的口号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田径、体操、球类各种运动队纷纷组建。田径队由陈翔龙老师指导;篮球队由李进老师教练;排球队由黄连环老师兼管。
  为了配合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适应其发展,学校增设了联合器械,更新了单双杠,购置了鞍马、跳箱和杠铃,重修了内外篮球场、排球场和直跑道,并在新建礼堂上安装了一排乒乓球台子,大大改善了学校的体育设施。记得我刚上初一时,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极其简陋,这次体育设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同学们锻炼兴趣。“劳卫制”和“等级运动员制度”的推广,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锻炼热情。
参加课外锻炼的同学非常踊跃。每到下午三、四点钟操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跑道上、沙坑前,篮球场,排球场都有锻炼的同学。班与班,年级与年级的比赛几乎天天有。那种青少年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场面,现在回忆起来确实很有味道……体育运动只要有了普及就不愁没有提高。同学们的汗水没有白流,经过短短的一两年时间,慈中的体育运动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
2.大炼钢铁
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翻一番的伟大任务》,指出这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自此以后,一个史无前例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在学校领导干部带领下大炼钢铁,成为学校“大跃进”中最突出、最显眼的一个举动。全校师生热情很高,理化组指导,连年老教师也参加炼钢,特别是高中段各班,摇船去东边装煤焦。那时的场面真壮观啊!操场上小土高炉,日以继夜地烧。一到夜晚,在夜幕的映衬下更是蔚然大观,远看是一片一片的火光,近看是一炉一炉的熊熊烈火,不断的烧啊烧,终于炼出了一堆堆红彤彤的铁,并向局与镇不断的敲锣打鼓喜报。
3.双抢劳动
1958年春,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大跃进”浪潮,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1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勤工俭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学校开始组织师生到农村、工厂参加劳动。记忆最深刻的是到范市15庄(东灵湖)双抢,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农村劳动,全年级同学分散住在老乡家,白天劳动强度特别大,是平生不曾经历的,往往晚上还要开会与宣传,但没有听到有人叫苦。
   曾记得学校放农忙假了,正逢农村双抢季节,也就是抢收抢种。收了早稻谷,立马插晚稻秧,这确实是一个大忙时节,要与天公争时间。有一次支援东边稻区双枪时,我们一早背着被席,带着草帽,整队迈出校门,走到浒山车路,和兄弟班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到范市参加双枪劳动。一路上,我们看见社员们一个个象猛虎下山似的挥着镰刀,稻谷在镰刀的飞舞下,一片片倒下。这种情景使我想到这稻谷就要装进了祖国的粮仓。看着、想着,不觉地到了目的地。正在田里劳动的贫下中农看到了,欢迎我们,负责人给我们分配了任务,当天便投入了劳动。一开始,我们拖稻草,怎么也不顺手,有时,拖的地上都是稻草。休息时,贫下中农还挑着一桶水,请我们喝,有时,开水没有送来的时候,就拿起自己的水壶给我们喝。使我们联想到路上看到的情景,贫下中农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又不知哪来的劲。
第二天早上4点左右,就听到社员就起身了,一起床就去食堂做早饭菜,我们听班长吹哨子后,也跟着起来了。我们知道双抢就要早,早上凉快,能干很多事,一天的辛劳开始了!出门时,天蒙蒙亮,今早上割稻子。说着说着,三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一块田就割完了。这时有收工的叔伯路过说:“你们出来帮忙,割得好快啊。”割完了,伸伸腰子,腰有点酸了。 吃完饭没有休息就继续了劳作,上午要把这一块田打完。一开始要把稻子抱起分堆,再开始打稻子。稻子分堆很苦的,要把割完的稻子,抱起放在一起,田里全是稀泥,抱起行走很困难的,搞起全身是泥。我们喜欢抱起稻子跑,社员说:“不要那么快,等跑一下就没力了,等下怎么打稻子,悠着点哦。”不过我们这些人还是快,一下就把稻子分好堆了,开始了打稻子。(现在由于劳动力减少,科技的相对发展,现在打稻子不再用人力踩了,都用柴油机做动力了),但当时还得采用那种打稻老方式。打稻子以前一般要8个人,二个打,二个递,一个清仓,一个扎稻草,二个送谷子。就这样重复着,打到中午一点多钟才完成,大家累起都动不得了,不过还快一上午就打完了。一回到农家,社员就切了几个大西瓜,每人一大块,农家里的瓜真甜,好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瓜了。中午吃过饭,我们跟社员把打回的谷子晒了。午休了一下,二点半开工,正是赤日炎炎,烈焰滚滚,树叶子也仿佛烧焦了一般,一动也不动,没有一丝风,打着赤脚踩在被火烧过的石板小路上,好烫脚,如果站着不动可能会烫起泡。叹,双抢啊,抢收、抢种,节令不等人啊!没办法,脱着疲惫的身体也出啊!下午任务是拔秧和插秧,女同学拔秧,男同学以插秧为主。话说所谓拔秧凳,就是在普通的小凳凳脚下横钉着两块木板,放在秧田里,人坐在凳上,凳子不会陷入烂泥中。 到了秧田边,只见绿油油的秧苗一大片,都浸在水中。我们脱了鞋,赤脚进入秧田,找了一块秧畈,坐在秧凳上一边拔秧,一边听两旁聊天。拔着拔着,感觉脚有点痒,有点痛,一看不得了,是蚂蝗,捻在手中,软绵绵的,用手一拉,变长了,但另一头还在用吸盘喝血,再拉,喝血的一头忽然缩回来,一下子巴在手上,令人毛骨悚然。再看看手臂上的血痕,啊,一道道已经鼓了起来。两头都钻进我们的腿肚里喝血,拼命拍打抓扯那物活生生从我的肉里扯出来,恶狠狠扔到田埂上去,这时血从我们的腿肚里飚的一下就出来了,叹,痛苦啊!但劳动还继续啦!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开始插秧,面朝黄土背朝天啊,天上一个太阳,水中也是太阳,烤得全身都湿透了,天气怎么这么恶啊!六月的天,小孩的脸,瞬间猛风来了,一时乌云密布,狂风乱作。带队社员说:“不好,马上要下雨了。”又无耐的说:“也好,插下的秧长得快些,干了好久了,河湖塘里也快没水了。”吩咐我赶快回家,要把在晒的谷收起来,再带些雨衣来。我们在收谷的时候,雨就哗啦啦的下起来了,叹!明天又要重晒。真是天晴热也苦,下雨湿也苦啊!收完谷子后,回到田边,我们的全身都被雨淋透了。
这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农民伯伯种田时,左手拿着一把秧,同时能分出秧苗,右手把秧苗插下去,又快又整齐(横通直通)。而我们呢,左手拿着一把秧,需要用右手分出秧苗,然后再用右手把秧苗插下去,插得歪歪斜斜,种田速度特别慢,最后的结果是,我又被他们“包围”了,觉得特别尴尬。“双抢”那些事儿,也算是我们人生的一段经历,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更能造就人。酸甜苦辣的艰苦流年岁月早已经过去,可刻在骨子里的那份艰辛却不曾遗忘,不经历“双抢”,就不能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不会深刻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涵义,我为自己曾经有过这份经历而感到自豪。还多次到农村秋收和抗旱,到农场捉棉花等等。这类活动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它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农民和工人的机会。所以在中学阶段,不光是一个接受教育的阶段,还是一个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这就对我国中学教育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中国的教育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人最优越的素质是顽强、坚韧。只有顽强坚韧将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而且随着双抢劳动的深入,越往后大家越疲劳,每天就这样循环往复,我真正体会到了双抢劳动的辛苦。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我还是挺自豪的,范市十五庄发给我的“双抢劳动积极分子”奖状至今还留存。
4.勤工俭学
(1)建组活动
在1958年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中又提出了“教育也要大搞群众运动”的口号下,掀起了大办教育的热潮。我校为尽快落实方针精神,领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下放到所任班级,与学生四集体生活,即“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 体现着与学生四同的原则。由于时间的缩短:以语文、数学、为主,减少辅科。并要求保进度,保质量,保学业完成。
在四集体生活有序展开的同时,校领导又构思设想大搞“勤工俭学、勤俭办校”特色活动,相继成立了木工组、建筑组、理发组、洗衣、缝纫组、蔬菜组、编织组。当时木工组在一专多能的陆乾培总务主任倡议下成立,因他聪明能干,爱动脑筋,人称“基建百事通”。他自接受任务后,组织全组人员研讨商议,决定各自回家找工具,开展活动,借锯买斧,其他同学分别也拿来刨子、凿子。工具备齐后,陆老师带领组员走进教室,通过排查核实各班门、窗、桌、凳损坏情况,特别是玻璃门窗,有时会被猛风吹坏而破碎,只剩下框架,很不完整,用桌、凳用硬纸板支撑。窗下同学每逢刮风,雨天,就要离开这座位,窗户纸都无法糊。掌握情况后,木工组迅速修门窗装玻璃,并把所有损坏的桌、凳检修好。从此,教室环境也变的整洁美观了。有一天,师生集合,王飞校长表扬说:“木工组给勤工俭学,勤俭办校做得很好,并创出了效益,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成为有思想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希望今后更加努力,多学到些科学知识,回报社会”。建筑组长有勤劳有实干精神,又得知他的父亲是个老泥水匠,他平时在家受父亲影响,建筑修补略懂行,在他的带领下也都自觉备齐工具,在协建草舍堂与炊事侧房、高水泵塔基础上,积极投入了修补校园有些坍塌缺口墙壁、屋顶脱瓦漏雨、厕所维修等。干出了一番成效,改变了校园的环境面貌,变的整洁卫生。理发组学员有男有女,平时和理发师傅友好往来,对理发有兴趣,有领教。在他们共同努力下,主动买来理发工具,其他同学受感动后也自觉提供工具,一个和谐理发组开业了。当时,由于经济困难的年代,长着长发的学生很多,自从理发开业后,男、女生都高兴地围垅在一起等待理发。缝纫组长聪明灵利、手巧有艺,他主动在戚亲家借来一台缝纫机,其他同学受感动后,积极买来机针、机线、剪子和布块、洗衣盆等,做了充分的筹备。开始登机学艺,很快掌握了技术。由于当时穿衣受布票的限量,洗衣用的肥皂紧缺,使同学们衣、帽卫生很差,形象很不端庄。自从小组成立后,开展讲卫生树形象热潮,先洗衣,后缝补的活动。没有肥皂,她们找来菱菱角除污,付出了可贵的努力。编织组帽乡长河人多,特别是女同学编草帽技艺拿手,翁小翠、郑筱娣等从家带来草料,不但自己精心编织,而且热心辅导传带技术给学友,受到大家的赞成。蔬菜组是王校长为关心学生生活,以菜代食补救办法,决定成立这个组,并亲自带领我们到校东北与西北角开荒种菜,甚至到校场山东南地(今广场)垦荒种玉米等。
(2) 施家山头敲石子。记忆犹新为增学校和班级经费收入,我们曾定期到远离校西南的施家山头敲石子,师生们满怀豪情奔赴工地,又经校长妥善安排后,砸石子的劳动拉开了帷幕。每班级指定了堆放位置,并要求:比工效、比质量、比安全、竞赛活动,有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干劲,力争上游的信心。每天叮叮当当的砸石声,同学们欢笑读书声,有的拾、有的运、有的砸,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场面,振奋人心。连续奋战一周,四堆石子拔地而起,像四座小山,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无不感到高兴和骄傲。
     综上所述,在大跃进年代,学校为落实好教育方针,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支援了生产建设,起了一定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在德,智、体方面有一定收获。但是不足的是学生参加过多的劳动生产,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至今回忆起那段生活,我心中难免留有些许遗憾。
三.丰富多彩生活
学校建立了生活制度,特别是行之有效的住宿生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学校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新歌教唱活动,召开歌舞联欢会,使校园内歌声荡漾,生活快乐。当时在客观上笔者担任生活委员,更记忆犹新。
我们同学从最初相识那一刻的兴奋转转到学习生活之中,一个寝室12位同学,拥挤中显得井井有条,生活的清苦磨练着同学们的意志。学校极具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措施,使得学生在海绵汲水般吸取知识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增强体魄。埋头苦读、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一天的生活从起床铃到出操铃,只有短短的15分钟,在晨曦中的绕操场早跑中开始,又以教室里电灯下的自修结束。我们有“自信自主、勤奋刻苦” 好精神,注重个性发展,培养自我教育、管理与发展的能力。学习中恨不得一天就把老师所有掌握的知识教给我们,学生如同粗气的小牛,不管冬日严寒之际,在西大操畅上奋力跑步时大口喘气,鼻子红彤彤的,使人感动佩服学生的为读书成才而天天练身之情。
那时候中学生课余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几乎每个月都在校内草舍礼堂或县大会堂包放电影,节假日各班级里会组织舞会、故事会与各种游戏活动。那一次我们成了全场的焦点。平时,学生看电影是要买票的,每张票七分钱。通常学校会提前几天发出通知,要看的同学就到班主任处登记交钱,到时候就排队跟着老师上电影院去。
曾记得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精彩,那时经常组织独唱、独奏、小合唱、快板、越剧、绍剧、小魔术、小杂技等排练,也吸引了学生们积极参与。夏天利用课余时间结队到学校前边的古塘河畅游,并捉鱼虾补充小菜。还到县工人俱乐部滑冰场玩。
学生会经常组织学生听故事会。我们特别喜欢听“白白洋”讲故事,真人真事,形象生动。学校组织带领我们参观了五洞闸公社、横河等地,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还有除四害活动、大会堂演节目、慰问劳模等公益活动。
我们喜欢跑校小图书室,与知识打交道,杨校长夫人热情推荐好书给我们读。食堂在草舍西边,用瓦罐大锅蒸饭,学生用餐在大草舍棚内,食堂就餐,粗菜淡饭,蕃茹干粥当早饭,我们至今难忘。餐具卫生消毒经常用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确保师生卫生安全。晒衣场设在校后河南边,衣服洗干净后整整齐齐在铁丝上挂晒,有时我们趁机在河里捉鱼虾,感到到真是愉快。学校配有校医室,有保健组织,卫生责任制,经常听卫生讲座,每周由生活委员负责对教室、寝室和校包干卫生场地进行大扫除,事后并检查评比清洁红旗班级,使学校卫生清洁,生活井井有条。记得我们还组织去金山等地趁晚上扫盲,教农村社员识常用字,学生很受他们的欢迎,亲如一家,至后经常往来。我常与卢守和先生公畅谈曲塘之事,其勉励后代学农艺贤人守耕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文史出力,至今难忘。
一个团结友谊的班级集体,在生活上开展互帮互助小组活动,使有困难的同学也安心读书。高年级带低年级,设少先队辅导员,犹如兄弟姐妹。记得我在运动会跳高因不慎患脚关节半月板损伤,行走不便而停学返家养伤时,同学从浒山到长河多次来看望我,照顾关心我。同窗三载老同学相聚时感情融融,离别时依依不舍。互赠毕业照片以示永久留念。学校中有黄德崇、朱松英、虞良杰三同学舍已下水救人的好事,事后登上省市报,并在县展览会上用,为红旗班添彩。
各班级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尤其是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化,基本上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行策划设计组织主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发挥,班主任只当配角,工作十分到位,教育效果很好。在礼堂做自编自演戏剧、合唱国际歌、毕业歌等文艺节目,精彩情节念念不忘,至今印象极其深刻。除学校组织定期运动会和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外,各班也有篮球、排球、象棋、塘河游泳等体育活动赛。还每年清明去小山墩祭扫烈士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湾底、白沙等地搞班团活动。特别是举办一年一度的全校文艺会演,当时没大会堂,用膳的草舍大棚是全校大型活动场所,听形势报告、放电影<<家>>和<<智取华山>>、演大型话剧<<方志敏>>、邀请白白洋说<<陈金木>>等,丰富了学校的生活。
我们毕业前住大草舍,一切都是开放式的,也从未听同学说少什么东西。当时每月伙食仅7元,平时到街上也不买零食吃的,生活是俭朴的。学校建立了生活制度,特别是行之有效的住宿生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学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开展新歌教唱活动,召开歌舞联欢会,使校园内歌声荡漾。在音乐陆老师指导下课外成立文艺宣传队、合唱队、乐器组等定期进行活动。曾多次配合形势和中心任务,在大会堂宣传演出,获得好评并莸奖。开学生专场,放映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影片。举办球类、棋类、游泳等竞赛。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建立环境卫生、卫生讲座、卫生员培训、疾病预防治疗、师生和炊事员定期体检、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等系列制度。  
当我们回忆当年的学校生活、想念当年的师友时,那幽静的环境,整洁的校舍,美丽的河光和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诚挚友谊,印象十分深刻、亲切,校史展览馆,以大量的实物、图片,系统地展现了学校六十年所走过的曲折战斗的道路,校友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一些久别重逢的老校友,畅叙友情,合影留念,无比感慨,他们都一致表示作为慈中的校友,应该为使母校培美出更多的合格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观看了给予高度的评价和热情赞扬。
光阴如箭,弹指一挥间。当重新回到阔别多年、乃至梦牵魂萦六十年的母校,于重唔同窗旧俦 “相对如梦寐” ,追寻如烟学习生活往事,真是“沧桑鬓白神生辉,少青别面老大会,回首往事如昨天,同窗情深永相汇”。母校是对我们莘莘学子的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基地,也是培养我们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慈溪之学校,人才之摇篮” ,求真、好学、创新的精神,在市内外,乃之全国起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可爱的母校---慈溪中学,桃李芬芳,成果卓著。回忆起艰苦而美好的时光,老师永远是我们学生做人的榜祥。初创时期教育工作是相当务有效的,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是慈中史册上光辉之亮点,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同时,为在改革发展中如日中天的我国教育事业由衷地感到欢欣鼓舞。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明天新的辉煌!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