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交流]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

[复制链接]
1断翼天使1 发表于 2021-11-22 07: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一点资讯
最好的锻炼方法是,看完某个让你击节叫好的情节后。
把书合上,按照你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新人物新场景,相同的故事结构,不同的故事载体写一遍。
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把很多大神的原创,改编成段子或短剧本赚钱的。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7

正序浏览
378635379 发表于 2021-11-22 08: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的锻炼方法是,看完某个让你击节叫好的情节后。
把书合上,按照你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新人物新场景,相同的故事结构,不同的故事载体写一遍。
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把很多大神的原创,改编成段子或短剧本赚钱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罗晓 发表于 2021-11-22 08: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玄袂说的是扒人家的桥段,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到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把桥段组织起来的技术,若你想看桥段,可以不那么费事,直接去tv tropes上看,国内可以访问,只是不能搜索。
题主想学写作技巧,起码门路是对的,马伯庸就是靠大量的技巧学习才有了自己的风格,每次live都会拿出来说,比如从金瓯缺、围城里学描写技巧。
题主在问题里提到了《百年孤独》开篇的技巧,就可以去试着分析这个工具的原理是什么,还有没有名家改进了这个工具,比如同样是写魔幻现实的莫言老师、贾平凹老师,你甚至都可以在罗大佑《光阴的故事》里发现时态错综的技巧。当你有了海量样本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比对分析,你的桥段适合怎样的时态错综。接着你也可以去发现发明更多的时态技巧,比如余华老师在《许三观卖血记》里的生孩子技巧,用几声叫唤就过了几年,产下几个孩子,顺道还表现了下夫妻关系的发展。
《红楼梦》里铺盖面很广的一个人物刻画技巧——晴为黛影 袭为钗副,在国外就被称之为"影子"写作,如果你不想花繁重的笔墨去刻画一个角色,那就不如给他找个影子,映射着写,既多个角色空间让读者喘口气,又不脱离中心轴线把读者放逐神游。
所以想学习名家写作技巧,①发现:去找名家的独白访谈或者后人的批评研究,比如读《红楼》就找脂砚斋,读《金瓶梅》就找张竹坡,据说《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不错,可以一看;②发明:自主精读,当你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当你脑子里有个认知模型,你就可以拿材料往里套,不断完善自己的模型,黑门山的体育老师一直就在干这个,先找一个别的领域的模型,套在网文写作里,也像那么回事。
学习技巧,本质上不是获得,而是获得感,让你心里有个底儿,有个章法去依靠。所以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罗振宇说的知识模型没有用,但让你有感觉。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嘀咕。 发表于 2021-11-22 08: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到底是什么样的?说到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了。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感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愁、有乐……
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人的情感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文学中,而“哀”和“乐”这两种情感又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写的。
“哀”和“乐”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类情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反映:不开心的事情、悲伤的事就是“哀”;高兴的事情、愉悦的事情就是“乐”。
也可以说,“哀”和“乐”是人类情感的常态,但是这两个看似相反的情感在生活中却又相互生发,人的情感也会随着转换,甚至交替。如我们常说的一些词语,如“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乐极生悲”等,就是“哀”和“乐”两种不同的情感集中到一起、同时生发的体现。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1.jpg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剧照)
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以乐写哀”或者“以哀写乐”的篇章或者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的悲哀或者愁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反而平静地露出笑容,或者放声大笑,甚至唱起歌来。

清代文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就说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我们汉语中的词语“以笑为哭”、“长歌当哭”就是形容的这种人物形象。这种反常现象更反映了人物情感中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2.jpg
在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将“以乐写哀”发挥到了极致。
“以乐写哀”

《红楼梦》在写到林黛玉惊闻宝玉、宝钗成亲的消息后,身心受到致命的打击。因为贾府上下甚至丫鬟们都刻意对她隐瞒这一消息,以致当林黛玉听闻后,她一改平日时时爱哭、动辄落泪的常态,反而频频露出微笑。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3.jpg
(电视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剧照)
甚至在黛玉魂归离恨天之际,曹雪芹还是反复强调她“微微一笑”。如在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是这样写的:

黛玉却也不理会,自己走进房来。看见宝玉在那里坐着,也不起来让坐,只瞅着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却也瞅着宝玉笑。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
还是在这一回中,林黛玉出了贾母院门,她还是微笑着的,只不过是强颜欢笑而已。曹雪芹却将“以哀写乐”的手法又一次展现了出来:
黛玉仍是笑着随了往潇湘馆来。离门口不远,紫鹃道:“阿弥陀佛,可到了家了!”只这一句话没说完,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4.jpg
再如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曹雪芹写到林黛玉的“笑”,这也是“以乐写哀”的手法。原文写道: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
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直接写黛玉的微笑比写她“泪如雨下”更深刻、更令人难受,读者也会为之动容。这表面的“笑”其实表现出了黛玉内心极度的悲哀。曹雪芹用“以乐写哀”的手法将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中极度的悲伤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5.jpg
“以哀写乐”

以上说了“以乐写哀”,我在说一下“以哀写乐”,生活中也有这种反常的情景,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或者遇到过这样相似的情形:一个人遇到喜事欢乐到了极点反倒流出了眼泪,离散的亲人忽然重逢,喜到极点,竞抱头痛哭
作者反映这种反常的现象往往就运用“以哀写乐”的手法。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6.jp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目睹山河的破碎。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所以当杜甫听到唐王室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顿时泪如雨下。而杜甫却将这种喜悦描写成“涕泪满衣裳”的哀,虽然是哭,表现的却是极度的喜悦。
他甚至开始规划起回到家乡的路线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诗人在极度喜悦之下的梦想。
“以乐衬哀”

不同于“以乐写哀”,文学作品中还有“以乐衬哀”的写法,这是以欢乐的事情、欢乐的情景衬托悲哀的事情,用哀乐的强烈对比加强悲哀气氛的一种写法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7.jpg
让我们的记忆再一次回到《红楼梦》中,在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那之时,潇湘馆里病榻上的林黛玉已是气绝身亡之时,极度的乐与极度的哀在文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文写道: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一时叫了林之孝家的过来,将黛玉停放毕,派人看守,等明早去回凤姐。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8.jpg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剧照)
曹雪芹在写林黛玉气绝的情景时:一面写远远传来宝玉、宝钗成婚的“一阵音乐之声”,音乐悠扬,热热闹闹;一面写潇湘馆里李纨、紫鹃等痛哭流涕的情形,院外“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冷冷清清,好不凄凉。

曹雪芹用“以乐衬哀”的写法,让“哀和乐”在这个短小的段落中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黛玉之死的悲哀气氛,使人读到此处哀惋凄绝,不能不为之动容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9.jpg
“以哀衬乐”

不同于“以哀写乐”,文学作品中还有“以哀衬乐”的写法,这是以悲哀的事情或情景来衬托欢乐的事情或情景,以哀乐的强烈对比加强欢乐气氛的写法,文学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写法。
如我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发生在南宋年间临安城的故事。
当时临安城中的百姓正在观看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乐小舍和他的未婚妻子喜顺娘也在人潮之中,不成想在人潮涌动之际,顺娘却被大浪冲进了江中。
乐小舍拼生觅偶,纵身跳进钱塘江中。当人们都以为他们被大浪冲走,肯定是在无生还的可能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10.jpg
(《警世通言》书影)
文章中写到喜顺娘的父亲喜将仕一家听闻女儿被潮水冲走的时候,是哭作一团,但是奇迹就发生在这一刻,乐小舍和喜顺娘竟然奇迹般的生还了。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这惊非小,说时迟,那时快,就顺娘跌下去这一刻,乐和的眼光紧随着小娘子下水,脚步自然留不住,扑通的向水一跳,也随波而滚。他那里会水,只是为情所使,不顾性命……及至托出水面,不是单却是双。四五个人,扛头扛脚,抬上岸来……父母慌又慌,苦又苦,正不知什么意故。喜家眷属哭做一堆。
原文较长,我只截取一段,如果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可以参看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全文的描述。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11.jpg
(《乐小舍拼生觅偶》部分章节内容)
《乐小舍拼生觅偶》写喜顺娘被钱塘江大潮冲走,乐小舍跳进钱塘江中,众人都以为他们九死一生之际,情节发生反转,乐小舍和喜顺娘死里逃生,故事也以大团圆、皆大欢喜的形式圆满结束。

冯梦龙描写乐家和喜家家属的悲哀,有力地衬托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场面。
与“以乐衬哀”相比,“以哀衬乐”的写法就明显轻松多了,而且故事情节的反转往往能给人带来喜剧化的色彩,甚至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在哀乐对比中,更增强了文本中故事情节的喜剧气氛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12.jpg
小结

以上所引用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的例子,其实在我国的文学中作品中是很常见的,我只列举了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其实“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是两种特殊的情感体现,其中也包含着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的转换
“以乐衬哀”和“以哀衬乐”两法所写的哀乐现象是人们的情感外露,而且在作品中出现的是哀、乐两种情景,哀与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二者相反相成,或使人更感到悲哀、或使人更感到欢乐。

如何从文学名著中学习写作技巧?-13.jpg
“以乐写哀”和“以哀写乐”描摹的是人们哀乐的变化状态,而且在作者笔下出现的只是一种景,或是单一的乐景,或是单一的哀景。然而乐景中却隐含着极度的悲哀,哀景中却隐含着极度的欢乐。
这两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要比比“以乐衬哀”和“以哀衬乐”更加强烈、更加感人,会让读者的情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能引起读者心理的共鸣,甚至有催人泪下亦或让人开怀大笑的文学效果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ca121 发表于 2021-11-22 08: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名家的书里学人家用字。
读《愧郯录》,前边校点的人评价作者岳珂“学识淹博”,他用的是淹不是渊,旨在广博,而不足够精深。
又有黎东方评价窦汉卿为人“鲠直”,常常犯颜直谏……这个“鲠直”,实在比“耿直”更加妙趣横生。耿字看起来就是性子火爆的样子,但“鲠直”呢,则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当然,以上举例的两本书都不属于文学名著,而是小众的史学书籍,但是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钟轶 发表于 2021-11-22 08: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前总结一下吧,有以下几种方法:做摘抄,看一本书很多遍,还有做“大脑知识索引”
下面的都是碎碎念,可以不看。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必要走一种“速成”的办法,非要立马从文章里看出什么好的写作技巧,三天就都学到。因为不是三天之后就考试了(笑)。而且说到《红楼梦》的例子,上课会讲的,我到今天也没觉得这个用法精妙在哪,可能是我没看过红楼吧(哪年再补上)。换句话来说,有好多写作技巧,是为了“让人觉得好厉害”而不是为了“让人觉得好感动、好精妙”而出现的。这种硬性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但是不太可取。
我自己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叫我们做摘抄,我都是随便乱做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人非常飘(请原谅一个十来岁的小孩“飘了”,写文章的人都会有这种时候),根本不在意别人哪些地方写得好。但是到了高中,没有人叫我做摘抄,我自己看到小说或者议论文里好的文段,或者好的歌词/台词,会自己准备一个好看的本子摘抄起来,我也不是考试的时候用(偶尔会用上),而是单纯的觉得这些句子写的真好啊,抱着一种“养花”的欣赏的态度去理解;我会在路上走的时候,一瞬间理解那些句子到底是在什么状态下被写出来的,它们的华丽和精彩之处在哪里。我把这种理解当成是一种解谜题,解开了就觉得挺开心的。
还有一件事情塑造了我的阅读和写作,就是我没事就翻《王小波全集》,我觉得无聊(睡前、等饭、上厕所)的时候就看看,我已经不去算看过多少遍了。有句话说“看书千本,不如一书千遍”,我觉得小波先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的写作和三观。现在写东西的时候,非要摁住自己的手才能够不去引用王小波。
现在看书和看文艺创作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会关上书回想,哪个地方我喜欢,哪个地方真的很好,不看就是浪费?觉得很好的地方会记下来,懒的时候就尽力记到脑袋里,然后在最近几天内,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会去尽量引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去引用。并不是非要记住在哪一页哪个地方,知道一些关键字,用阅读器的搜索工具去搜就行了。相当于让自己大脑去形成一个索引。
我自己现在的方向暂时不是虚构类文学,甚至没想写什么,只是想长点见识,所以没有像其他答主那样做仿写练习,但他那个我觉得很好,非常值得一试。说起来,就是要让这些文字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活起来,真正的去理解艺术的美在哪,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嗯。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2305736 发表于 2021-11-22 08: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应当对过多的修辞手法太过专注。因为文学名著的修辞是颇具想象力的。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就需要一定的段位,而通感、借代这类手法的使用也都是恰到好处,给人更鲜活的形象。种种修辞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加上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构建而成的。
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悟、学习的其实是最基础的字词。尤其是动词的运用,一个好的动词是连接句子的枢纽。在动词上下功夫,多看文学作品运用的动词,从记忆背诵到理解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就更加连贯了。
其次就是形容词,这里面就蕴含了很多文学技巧了。很多修辞都是在形容词上做文章,学会形容,学会描述具体的事物,写的东西才会更加鲜活、生动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cccato 发表于 2021-11-22 08: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可以从汪曾祺的一篇文章《夏天》中学习写作技巧:
《夏天》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载于一九九四年第六期《大家》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的写作涉及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各领域内都有所建树,自成一家。
技巧学习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有人评价其“既有陶渊明文章的恬淡淳朴,又有魏晋文章的内在风骨,表现的是一种宁静的深邃。”
从上面这篇《夏天》,我们也可以窥见其风格之一二。
于我们学生党而言,从这篇文章中能学到什么写作技巧呢?
值得学习、能够学习的地方至少有两点。
第一点,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切的感受。
在汪老的这篇《夏天》中,有两句话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在网上流传也最广。
第一句,就是桅子花爆的那句“粗口”,第二句就是“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
桅子花那句直抒胸臆的表达,用语岂止平实,简直称得上粗俗,但恰恰是这种粗俗,贴合了桅子花“粗粗大大”的“性格”特点,因而显得既生动又传神。
描写西瓜那一句,最让人叹服的是最后七个字——“连眼睛都是凉的”。
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七个字,却让我们一下子身临其境般地感到了那种舒心的凉爽。
最准确、最生动的表达,往往不是华丽的词句,而是平淡质朴的文字。
用平实的文字进行生动的表达,这是我们学习写作应当追求的境界。即使一下很难达到,起码也应当以此为目标。
我们不能错把华而不实当成崇拜、模仿的对象。
那么,怎么才能用平实的文字写出新意、写出彩?
关键在于用心,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感知万物。这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连眼睛都是凉的”七个字谁都会写,那为什么人家想到了咱们却想不到?
因为人家比咱们用心,人家比咱们体会得细,琢磨得多。
要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在词藻堆砌上下功夫。
我们要学习的第二点是这篇文章的结尾。
文章从夏天的早晨开始,到夏天的夜晚结束,这种首尾呼应让读者有了一个完整的感受。
试想一下,如果写完夏天的花草、瓜果、昆虫之后,没有归结到美好的夏夜,是不是会有一种有头无尾的缺憾?
我们写作文也一样,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结尾处最好和起首处呼应一下。
首尾呼应,既能突出文章主题,又能让文章显得浑然一体。
这篇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戛然而止。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如果换我们来写,多半会用抒情的语句来表达一下对夏天的热爱和留恋,然后才能给文章画上句号。
但汪老偏偏没有这样做,在你没想到文章会结束的时候,它偏偏已经结束了。
正是这样一个意外,给了读者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
让读者在放下文章的时候有几分钟的若有所思,这不正是一篇好文章的表现吗?
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戛然而止”的技巧。
收尾处不进行评论或抒情,意完语完,不结为结,会让文章显得意味深长,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当然,“戛然而止”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你的文章已经逻辑完整,表达充分。
更多作文备考素材以及写作技巧记得关注我哦!
匠心打造!2021高考语文冲刺最强攻略(作文突破+古文突破+一轮复习))重磅推荐!2021高考作文冲刺已经起航(一键定制,全年无忧))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