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视角] 沙尘暴般的信息之下,写作者出路在哪里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11-19 18: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从读物匮乏到信息过剩,每个人都在不断更新的阅读经验里持续刷新着自己对于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理解。在经历书写方式、载体、传播模式到阅读形态的变化之时,作家更需要面对的,是怎样处理社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新经验。他们围绕变动中的“当下”究竟是否可以描摹?又当以怎样的方式于浮光掠影中真切呈现在写作中?
11月18日,文学报社主办的第六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颁奖暨“新时代、新经验、新书写”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张炜、南帆、贺绍俊、何大草、潘向黎、路内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出席了会议,共同探讨新时代下的书写难题。
691.jpg
“批评就是说真话、讲道理”
2011年,有感于当时文学界文艺理论批评的环境与风气,《文学报》创办《新批评》专刊,倡导“真诚、善意、锐利”的文艺批评宗旨,着眼于从文本内容和现象本质出发的批评探讨,创办初期,从聚焦文学名家新作,到直击当下文化热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将文艺批评与当下、与现实紧密联结,打出了属于《文学报》这样一份专业报纸的评论招牌,《新批评》的办刊理念,也逐渐成为一股清新之风,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发出了属于上海的文艺批评声音。
2014年后,《新批评》从中国当代文学出发逐渐将视野拓展到整个华语文学热点问题以及从西方文学界视角观察华语文学,原有的“聚焦名家新作”“对话”“争鸣”“直言”“文化观察”“80后说80后”“视觉·电影”等栏目各具特色,获得了大量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肯定。近年来,专刊还新设“对话”“作家眼”“写作课”等栏目,由本刊评论部与评论家展开精炼集中的文学批评对话,也邀请作家书写自己的文学之道、创作与评论的关系及深具人文思想的话题,多位作家撰文阐释其文学观念。其中,以大量篇幅聚焦“批评家的修为”、“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历史写作与传统文化、现实主义写作趋势、年度网络文学专题评论、译介与传播等多个重要文学议题展开持续讨论。
七年来《新批评》持续发声,内容涉及文学名家新作的文本分析以及文化现象、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自创刊始设立的“新批评优秀评论奖”也已顺利评出六届,多位国内知名作家、学者、评论家获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和良好口碑。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奖励刊登在《新批评》上的优秀评论,旨在激励和奖掖作家、评论家为《新批评》撰稿,培育和发掘新人,扩大《新批评》影响力,努力将文学报和《新批评》打造成全国性文艺评论平台。
黄强在研讨会上说道:“每一个时代的文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色,对文学事业心怀理想,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察思考,探讨和厘清所处时代文艺的使命和责任,是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整体文艺发展的重要问题。希望《新批评》专刊,无论刊发什么样的批评文章都要说真话、讲道理,我们都很期待未来更有活力更高远的创作与评论生态。”
面对沙尘暴般的信息,更要追求有难度的写作
在经历书写方式、载体、传播模式到阅读形态的变化之时,作家需要如何面对?与会的作家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个人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学40年的创作,这40年来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读书的人会发现有的东西变得很快,但其实你会发现,变化得很快的东西都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东西。文学的东西,特别是语言艺术的变化是很慢的。一个稍微好一点的作家会关注更有难度的内容,会去从事、征服、实践、尝试这些最有难度的东西。最有难度的就是关于道德、思想这些深邃东西的探讨和坚守,是对于人的价值、人的素质、人的道路等进行非常深邃、艰难的探险。”作家张炜提出,新的书写不是不停地适应网络时代,相反倒是在这个时代面对着沙尘暴一样的文字,应当去咬住它,越发苛刻去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你生活的这个时代,风里面都是吹出的声音,你肯定要跟上,但是不要故意跟。要一句咬住一句地往前走,缓慢地写、缓慢地思索。”
作家何大草认为,当手机摄像摄影,包括微信微博如此发达的时候,更应该是小说最发达的时代,它可以更深层地书写人的复杂、人的困境,“现实主义是一种手法,而未必是去把一个时代完全很真实地表现出来。当照相术在世界上普及的时候,人们预言了美术的衰落,被照相机代替。可是恰恰相反,画家因此回避画一些用照相机可以代替的东西。他们不是用公众的眼光,不是用共同认可那个真实的眼光去代替它,而是非常个性化。”
时代在转型、变化,但过去40年里的一些历史经验、文学史经验依然需要被继承。作家何言宏觉得两个比较重要的经验值得重视,“一是现实和历史的意识。如果现实主义是真的、有效的,我觉得其中一定要有历史意识。在时代历史转型中,人与人复杂关系、人性的困境、人性新的变化,文学一定要充分书写这种变化。二是充分的文学自我意识,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工匠精神,要以作家的精神和话语来回应时代的变化,参与这个变化。”
作家周晓枫直言,在一个变化如此之快、信息如此之多的时代,写作者有时确实会感受到个人处理经验的艰难。当一个写作者不足以消化如此之多的讯息时,怎样才能写出好东西?周晓枫的秘籍是,生活在公历的时间里,同时又不能丧失内心那种农历时间。只有当蓄意与时代保持一种仿佛是共时共振,又有秘密时差的时候,可能才能写好东西。
关于新旧问题,龚静觉得人性变化并不多,只不过现在是工具的理性的变化,比如有手机等等,也会带来经验上的变化和体验上的变化,“一朵花从夏天开始开,开到现在,虽然凋谢了,但还有花的形状,这个草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比较希望看到它真正的凋谢,所以我每天观察它,这样一朵花存在着,它不知道我这样一种关注,但我跟它有了呼应,这是我非常愉快的、非常入心的生活经验。”
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新经验/新书写”,作家路内则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讲,认识是反过来的,“尤其新人作家通常有个新书写的方法,然后有新的经验,最后好多年以后,他认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关于现实主义,我觉得先锋虽然可能不是现实主义,但也是中国文学当时的现实需求。现在国外也愿意出版和阅读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个已存在的趋势和认知。但同时,也不应当因为当下对于现实主义的需求而鄙薄那些现实性比较弱的小说。对我来说,文学只有一条路,大家都在这条路上。”
“新时代意味着给我们带来新经验,但新的书写不必拘泥于固有的现实主义框架,也需要另辟蹊径,让你感觉到经验不同。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追求,即便你是新时代、新经验,当生活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你的书写可能也是同质化的。”谢尚发认为,“现实主义”如果没有对于新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书写和传达,可能还仍然会跟着既有的框架亦步亦趋,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附:第六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获奖名单
第六届优秀评论奖
《痛苦的复活——读王安忆的〈匿名〉》 南帆(新批评第124期)
《冯小刚:现实主义的大众菜》 徐兆寿(新批评第139期)
《反辽阔》 何大草(新批评第141期)
《读顾随札记》 潘向黎(新批评第146期)
《短篇小说:铁凝的福地——读铁凝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 贺绍俊(新批评第147期)
《出发之地》 张炜(新批评第152期)
优秀评论奖新人奖
《如何讲述有创意的中国故事——以“80后”写作为考察对象》谢尚发(新批评第134期)
《〈小猪佩奇〉:动画故事如何以价值观取胜?》张熠如(新批评第152期)
来源:澎湃新闻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